-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绵阳地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血清学分型探究
绵阳地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血清学分型探究摘 要 目的:了解绵阳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血清型情况。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技术检测RV抗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RV病毒株进行血清学鉴定。结果:对222例标本进行ELISA法检测,RV阳性121例,阳性率54.5%;血清型检测共测得G1 36例(29.75%),G2 15例(12.37%),G3 45例(37.19%),G4 19例(15.70%),G9 3例(2.47%)。另有3例未能用现有引物分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绵阳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原因,绵阳地区流行的RV以G1型为主,其次为G3型。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 血清学 分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72
轮状病毒(RV)是人和动物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原因。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基因组为双股RNA,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目前已知轮状病毒可分为7个组(A~G),以A组所导致的婴幼儿腹泻最为常见[1、2]。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的秋季和初冬季节,是婴幼儿的常见病。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就诊婴幼儿腹泻222例(肉眼脓血便除外),其中男126例,女96例,平均年龄12.23±7.14个月。所有粪便标本均做细菌培养及镜检以除外细菌性肠炎。标本置-86℃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V抗原,采用IDEIA Rotavirus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RV病毒进行血清学鉴定。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引物设计:所用引物见表1,方法参照JORGE F法改进后进行[2],扩增A组轮状病毒VP97基因第51~329为核苷酸片段,引物序列如下:
上游引物P1:5-GRARGGTATTGAATATACCAC-3’
下游引物P2:5-GATCCTGTTGGCCATCC-3’。
结 果
RV检测结果:本研究共采集绵阳市人民医院就诊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222例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RV阳性121例,阳性率54.5%。其中住院病人88例,门诊病人33例。男67例,年龄10.97±6.67个月;女54例,年龄11.37±5.69个月。经t检验,显示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阳性患儿腹泻时间分布:我们将经ELISA法检测为RV阳性的患儿,按照腹泻月份进行分组研究,发现发病高峰集中在2006年12月份和2007年10、11、12月份。经X2检验显示不同月份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23个月的婴幼儿RV检出率较低,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4],该结论支持了母体抗体对RV感染具有保护作用的观点,也提示了RV疫苗的适应对象为2岁适宜。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属,基因组由11个双链核糖核酸(dsRNA)节段组成,分别编码病毒的6个结构蛋白(VP l~4、VP6、VP7)和5个非结构蛋白(NSP l~5),其中4种蛋白VP6、VP7、VP4及NSP4具有重要作用。根据VP6抗原性不同可分为7组(A~G组),其中A组RV主要引起婴幼儿和新生动物的重症腹泻。VP7的抗原特异性与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关,其血清型与基因型的划分相一致,根据VP7特异性不同将RV分为不同的G血清型,至今已发现14个G血清型(G1~G14),其中G1~G4为主要的流行株。本研究发现绵阳地区轮状病毒的主要流行型为G1和G3,此外还检测出了少量G2、G3、G4、G9型。此结果与其他地区报道不同,上海地区以G1为主,兰州地区以G3为主,这说明轮状病毒的感染存在地域差异。本研究仍有未分型病例,可能原因:①可能为其他的G型感染,暗示可能有新型别和新“G-G”组合的出现。G型分布随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情况见于不同国家和地区[5]。近年来世界各国报道RV异常病毒株感染有增多趋势,相继发现了G5、G10、G8、G12等型[6],可能与不同毒株之间的基因重组或由动物传播给人等因素有关。②由于粪便中含RNA酶抑制剂或部分标本中病毒dsRNA降解和含量太少,因此RT-PCR不能对部分RV dsRNA进行扩增。
本研究时间仅为1年,样本量有限,相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金奇.医学分子病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0-565.
2 方肇寅,晋圣瑾,秦树民,等.PCR方法用于我国A组轮状病毒的分型研究.病毒学报,1994,10(4):316-321.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