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脂质体靶向治疗恶性瘤应用探究进展
脂质体靶向治疗恶性瘤应用探究进展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以及物理技术等的发展,脂质体作为一种药物载体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脂质体的靶向治疗与药物控释以及药效持续时间是其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阿霉素、两性霉素B等药物已经制备成脂质体并且上市。现主要对脂质体靶向治疗恶性瘤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脂质体;恶性瘤;靶向性治疗
中图分类号:Q54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3-0046-04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in Liposome Targeting to M alignant Tumor
QIAN Hao1,2,LING Pei-xue2*,WANG Feng-shan1,ZHANGTian-min1
(1. Institute of Biochem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Drugs,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2. Working Station for Postdocto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opharmaceuticals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108, China)
恶性瘤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居第二位造成人类高死亡率的疾病,是现在药物研究的热点。然而传递抗肿瘤药物的体系可能会产生由于大分子药物进入肿瘤组织并缓慢释放引起的诸如增加肿瘤组织中细胞间隙压等问题。随着肿瘤本质和药物作用机制的不断被阐明[1],针对抗肿瘤药物特异性差的特点,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能增加与癌细胞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加癌细胞对药物的摄取量,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等特点,现在人们已在研究利用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传递系统治疗恶性瘤的技术。
1 脂质体的靶向性特点
脂质体(liposomes) 是1965年英国Bangham发现的,1971年Ryman提出利用小泡囊作为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靶向性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此后对其实验研究日渐广泛。静脉注射时,应用脂质体可以较大地提高疏水性药物如两性霉素、紫杉醇的水溶性,并有效地降低药物毒性[2];放射示踪脂质体的研究表明,脂质体能够达到靶向性地进入恶性瘤组织的目的,其向其它器官的微量渗透可忽略不计。脂质体最突出的作用是将抗肿瘤药物包裹于脂质体内[3],延长与肿瘤细胞作用的时间[4],并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脾、骨髓等组织中,使这些部位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达到有效抑瘤的浓度。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以下特点[5]:(1)主要由天然磷脂和胆固醇组成,进入体内被生物降解,不会在体内积累,免疫原性小、无毒;(2)可包埋运载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使药物缓慢释放,药效持续时间长;(3)脂质体通过细胞内吞和融合作用,可直接将药物送入细胞内,减少不良反应;(4)脂质体是两性分子的集合,它的大小、电荷、成分和分子结构容易控制。
按照脂质体的靶向作用可分为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两大类[5]。主动靶向脂质体是指表面结合有抗体或配体的脂质体,包括配体靶向脂质体和免疫脂质体。被动靶向脂质体是指脂质体表面没有靶向物质,仅靠其本身的趋化特性作用于组织,包括普通脂质体和长循环脂质体。前者指未加其他分子成分修饰的脂质体,血循环时间短。后者是指有分子成分修饰,通过对脂质体大小、电荷以及表面水化作用的控制使之稳定,以减缓它在循环中的清除作用[6]。
2 脂质体的药动学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能改变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减少毒副作用和增加疗效,而脂质体降解的模式和动力学取决于给药途径。脂质体的药动学研究显示,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后除被网状内皮系统(RES)认作外源分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主要聚集于肝、脾及骨髓外,还可进入炎症组织和高血压血管损伤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比正常血管高,所以,应用脂质体携载抗肿瘤药物比游离药物更易聚集在肿瘤部位,发挥更大的抗瘤作用。并且脂质体包裹具有化学毒性的抗肿瘤制剂时,能保护敏感组织免遭药物毒性的损害。但是,RES通常的作用是快速去除循环系统中的微粒,这种作用能够阻止微粒在肿瘤循环系统中的作用,从而妨碍抗恶性瘤药物在靶点的释放。药物经脂质体包封后,药动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药物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大大延长,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降低,而且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性质等,到达靶组织或者靶器官后脂质体就能在体内分解,使药物能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