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腹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16例疗效观察
腹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16例疗效观察摘 要 目的:观察采用腹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2003~2006年应用氧氟沙星、替硝唑、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腹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16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均行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检查。结果: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减轻或消失,B超检查盆腔积液减少,包块缩小。结论:采用腹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疗效,特别适用于农村患者。
关键词 腹腔灌注 慢性盆腔炎
资料与方法
2003~2006年因下腹部隐痛、下坠,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劳累、活动后以及月经前后症状加重,经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并同意腹腔灌注治疗的患者116例,年龄19~48岁,平均32岁,病程1个月~10年,其中108例(93%)有宫腔操作史或多产史。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为妇科检查及B超诊断确诊,包括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卵巢囊肿及盆腔结缔组织炎。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胀痛及腰骶部痛,白带增多或有腥臭味,劳累、活动后以及月经前后症状加重。妇科检查子宫一侧触到增粗的输卵管,呈条索状,并有压痛,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摸到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B超检查后穹隆积液98例(84%),盆腔包块48例(41%)。
治疗方法:取替硝唑200ml,氧氟沙星200ml,生理盐水250ml加地塞米松5mg×2支,预热温度30~40℃。嘱患者排空膀胱,取仰卧位,在脐与髂棘连线外1/3,相当于麦氏点或反麦氏点处,或腹正中线中下1/3处[1],用套管针嘱患者鼓腹部,立即刺入,有落空感即表明进入腹腔,拔掉针芯,接通液体,可快速滴入。
疗效标准:①治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子宫附件无压痛,炎性包块和盆腔积液消失,宫旁组织无增厚粘连;②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子宫附件压痛基本消失,包块和盆腔积液缩小1/2以上;③好转:自觉症状及体征减轻,炎性包块和盆腔积液有所缩小;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减轻或见加重者。
结 果
治疗1次后,治愈36例(31.1%),显效68例(58.6%),剩余12例均好转;显效及好转病人2周后再次治疗,治愈74例(92.5%),显效6例。
讨 论
盆腔炎的病原体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来源,内源性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据文献报道70%~80%盆腔脓肿可培养出厌氧菌;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以及淋病奈瑟菌等[2]。替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具有较强抗菌作用,对阴道滴虫的作用与甲硝唑相仿。氧氟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小剂量地塞米松具有抗炎、防止粘连作用。采用腹腔灌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药物直接作用盆腔脏器,改善血循环,促使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肿,促进抗炎药物局部吸收等作用,达到消炎、消除包块的效果。②药物用量少,减少对胃的刺激,减轻肝脏的负担,又可以有效保持药力。③药物局部热敷,利于炎症消退。④操作简便,损伤小,患者易于接受。⑤治疗时间短,费用小,特别适用于农村患者。
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盆腔病变部位常易出现器官周围粘连,组织增厚,甚至形成包裹性积液,致药物不易进入病灶,因此单一治疗效果不佳,一般主张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2]。我院采用腹腔灌注法进行治疗,对炎性包块、积液、组织粘连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慢性盆腔炎患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方可获得痊愈,病程越短,越容易治愈。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诊断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82.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269,275.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