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一)“同声歌唱”: 指抗战初期,诗人们无论原属哪一派,全都真诚地为抗战、为祖国的命运而歌唱,诗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战斗性、宣传性受到空前重视。虽然艺术上可能比较简陋粗糙,但毫无疑问也是一部清新健朴的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的诗史。 田间:“时代鼓手”诗人: 田间的诗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利用诗的分行造成鼓点似的节奏 . 闪电般的、跳跃式的、急驰的、强烈的节奏,和抗战初期慷慨激昂的时代气氛是十分合拍的。田间鼓点式的诗对抗战时期诗歌散文化、民间化倾向是一个新的创造与推动。 《给战斗者》 在没有灯光   没有热气的晚上   我们底敌人   来了,   从我们的   手里,   从我们的   怀抱里,   把无罪的伙伴,   关进强暴底栅栏。   他们身上   裸露着   伤疤,    他们永远   呼吸着   仇恨,   他们颠抖,   在大连,在满洲的   野营里,   让喝了酒的   吃了肉的   残忍的总管,   用它底刀,   嬉戏着——   荒芜的   生命,   饥饿的   血…… (二)现代诗学雏形: 新诗理论经典著作: 李广田《诗的艺术》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朱光潜《诗论》等 现代新诗有了自己的现代诗学的雏形,这是现代新诗趋向成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三) 七月诗派: 1、七月诗派(名词) 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牛汉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大都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中。 (教材573) 2、七月诗派的创作特点: 1、七月诗派也属现实主义诗派,和此前中国诗歌会有承传又不尽相同。七月诗派强调“突入现实”的底蕴,包括对深广的历史内容的理解与个人体验的融入; 2、追求作品的大气和“力”的风格,提倡散文美,将自由诗重新推向一个高峰。如阿垅的《纤夫》和绿原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等诗。 3、七月诗派的主要价值:(教材576) 在中国新诗史上,郭沫若《女神》曾塑造了具有破坏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自由解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那是充分反映了“五四”历史青春期的时代精神的;30年代徐志摩、戴望舒笔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充满了迷失方向的迷惘、感伤情绪,那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历史转折期一部分青年时代情绪的反映;而七月诗派所塑造的行动着的历史的强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则充分反映了经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血与火的考验,我们民族的趋向成熟,时代的趋向成熟。 (四)、讽刺诗与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臧克家等 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艾青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一)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群 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朱自清、新月派的领袖人物闻一多,到现代派诗人的中坚、“汉园三诗人”中的卞之琳、李广田等都汇合在这里;此外,还有一批热情、敏感而又才华洋溢的年轻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 1、 “沉潜”状态: 生命的“沉潜”:他们面对现实与自然凝然默思,将中国土地上的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更具感性(非理性)的战争体验转化为(融入)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而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思考。 艺术的“沉潜”: 他们的艺术探讨的触角既伸向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文化)传统,同时开展了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并在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那里,找到了与他们内在生命要求相适应的诗的观念与形式,改变了诗的观念:“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经验的传达”又是一种曲折的传达:首先是将外在的生活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而达到一种主观化,并进而感悟更深层面的底蕴,即可以称为“诗性哲学(哲理)”的东西,它又是与生活(生命)的感性形态融会为一体的,这就是以后诗人们说的“知性与感性的融合”。这种“思”与“诗”的融合的追求,就产生了中国新诗史中并不多见的“沉思的诗”。 2、诗歌特点: 以逼视现实、人生、自我的矛盾为主要追求与特点,而且将这种现实与灵魂的逼视上升为既保留个体的独特性,又是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又通过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将其转化为审美的形态。这“知性的提升与融合”与“文本实验”的自觉,都是充分体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