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新空间引领新服务 - 公共图书馆研究院.doc

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新空间引领新服务 - 公共图书馆研究院.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新空间引领新服务 - 公共图书馆研究院

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新空间引领新服务* 师丽梅 罗湖区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21 引言 21世纪对图书馆而言,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短短十余年间,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以手机APP、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移动服务,以微博、微信、微平台为代表的微服务,以及以O2O、SNS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兴起,无一不在深刻影响并颠覆着传统图书馆,包括建设模式、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读者的信息需求与利用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商业搜索引擎,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图书馆文献中心的地位,成为或者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科研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和新时代的信息中心。图书馆一直视为核心业务的信息服务,其不可替代性、便利性、优越性正在逐步丧失,特别是数字出版、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使得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也在不断弱化。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是继续拥抱时代的变革,还是抗拒时代的潮流,关乎图书馆的未来。 可喜的是,正如著名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所言,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有机体。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近年来城市图书馆也在不断转型,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发展,从“市民的城市书房”向“第三空间”或称“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回归社会与社区,成为区域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创客中心、社交中心、培训中心、艺术展览中心,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新的发展趋势。其实国外图书馆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行动起来,如伦敦陶尔哈姆莱茨区(Tower Hamlet)地方议会在2004 年底关闭了原有的12 所公共图书馆, 取而代之的是建设了7 所地处闹市的集购物中心、成人教育、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于一身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场所——“概念商店”(Idea Store), []把原本分散的公共服务功能集中起来,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公共空间,受到了公众的欢迎。[] 本项目旨在透过国内外“公共空间”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全球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最新实践与变革,从新空间、新服务带来的新技术体验功能、知识共享功能、文化共同体功能、社会创新功能实现着眼,重点研究与探索如何实现图书馆文化空间的营造,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革新。 理论溯源 文献调研 为了摸清国内外公共文化空间研究情况,项目组于2015年6月-10月间开展了多次文献调研,本项目文献调研平台以深圳文献港为主,辅以互联网检索。 项目组选取“文化空间”、“第三空间”和“信息空间”等作为主要关键词,开展逻辑或检索,共获取到1206篇外文文献和759篇中文文献,具体各年度文献分布情况如下表1所示(因出版原因,2015年数据截至2015年6月): 表1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论文分布图(2005-2015年) 表2国内文化空间研究论文分布图(2005-2015年) 从表1和表2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图书馆界关于文化空间建设研究虽然晚于国外,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逐年递增态势非常明显,2009年以来每年论文数量均维持在80篇以上。 具体从发表时间来看,2005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国家图书馆学刊》刊发学术论文《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可视为我国图书馆界开展空间研究启蒙论文。同年11月王旭艳在《情报杂志》发表《信息共享空间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机遇》,邬宁芬在《图书馆杂志》发表《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分别对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进行了研究。从被引次数来看,《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以及《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是被引次数最多的3篇论文,分别达到了288、248和133次,可视为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的经典论文。 理论基础 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理论基础来自于雷·奥登伯格的第三空间理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图联对公共图书馆主要使命的定义两个方面。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第三空间理论源于1989年出版的《绝好的地方》一书,书中率先从人类社会活动角度提出 “第三空间”的概念。相对于第一空间家庭和第二空间工作环境而言,第三空间是自由、宽松、便利的,没有家庭角色的束缚、没有职场的等级压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放松心灵的自由交流的公共场所(把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公园、咖啡店等公共空间称为第三空间)。其特质包括:中立场所、人们无级别划分、易于接近和驻留、场地轮廓简单、使人们情绪很愉快、谈话是主要的活动形式、家庭以外的又一个家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联对于图书馆的基本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核心理念都是一致共通和一脉相承的。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