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溪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北竹溪文化

湖北竹溪文化 竹溪古八景(明) 一,龙山横诰。县城东门外数百步,现地母庙。古时为诰轴山,山势自南而来,横拥水口。山上古时建有岳王庙和地母庙,今存遗址。古人以“龙山横诰”列为八景之一。 二、五凤飞云。在县城以北1公里的五峰山。五峰山又名五星峰、五凤山。五峰相连,因其形态似相互顾盼,又如五只凤凰飞翔于白云之中,古人将这一自然景观喻为“五凤飞云”。 三、画屏烟雨。县城以西蒋家堰镇境内画屏山,又叫云雾山,因雨后山上瀑布下泄,所以人们也称为漂水岩。画屏山峭壁绝岩,如斧削刀切,雨前雨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而被古人称为“画屏烟雨” 四、独松栖鹤。县城以北30公里,洛河乡红石岩村有刎松山(独山),山上有古刹,名独松寺,寺前有一棵独松,虬枝鹤盖,古人以“独松栖鹤”列为八景之一。 五、古洞隐真。位于县城西3公里的覆船山。古时,此处茂林修竹,溪流绕山,隐真洞处于山腰,洞口松杉掩蔽,洞内泉流淙淙,清幽异常。相传唐代仙人吕洞宾在此修真。因此得名“古洞隐真”。 六、仙刹棋廊。隐真洞踏径东下,不远处有一长廊,廊前有亭,亭内有奕棋的桌凳,相传有仙人常常来此奕棋,古人称其为“仙刹棋廊” 七、白云剑迹。在水坪镇黄龙境内的白云岩。相传唐代仙人吕洞宾游历于此,以剑刻诗而得名。这里山势嶙峋,岩悬壁立,山脚溪水湍流,沿山边曲折小路往东南行至半里,有一座“白云寺”。岩衬古寺,寺隐见山,气垫雄伟。古人以“白云剑迹”列为八景之一。 八、文笔晴岚。水坪黄龙境内有一山名叫文笔山,文笔山一峰凌空,锐削挺拔,似如椽大笔,倒著笔尖直插天。古人因故将这一自然景观美其名“文笔晴岚” 竹溪“三贡” 贡 茶(汇湾) 武王灭纣之后,巴蜀及庸国(竹溪西周属古庸国)以地方特产生漆、茶叶上贡周王朝。自唐代以后,梅子贡茶叶更是历代地方官员敬奉朝廷的必备贡品。相传庐陵王被贬房陵,途径梅子垭时饮用梅子茶,不仅颇感茶味佳美,还治愈了暑疫之症,遂用梅子茶敬奉母皇武则天。武则天品尝后大加赞赏,钦定为贡品。据《卢氏家谱》记载:北宋年间,宋江起义失败,梁山好汉卢俊义的后人隐姓埋名定居梅子垭,以茶为业,使贡茶茶质进一步升华,加工工艺进一步提高,使之更加闻名于世。据考证,竹溪是唐代陆羽《茶经》“山南”茶区的区域之一,梅子垭至今仍保留的56株成片的宋代古茶园可以为证。 贡 木(鄂坪) 说起竹溪贡木,还得追溯到明朝建造“紫禁城”。如此庞大的皇室工程,上好的木材是关键。于是,圣上下令湖北襄阳道光化知县廖希夔采伐楠木,百求不得。廖知县历经艰险,终在竹溪鄂坪乡慈孝沟采得。大功告成,喜气洋洋,遂在高0.7米、宽0.8米的峭壁上镌诗一首以记之: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不得,于焉踯躅。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为玉。 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 贡 米 (中峰) 竹溪县的“贡米”,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中峰镇彭峪沟西南岸的周家磅,磅上有六十一块“天水田”,加在一起总共有一亩四分,栽种的稻谷格外茂盛,成熟期比一般田里早六至八天,碾出来的米洁白如玉,炊出来的饭香气四溢、美味可口、不粘不糯。 竹溪贡米,出在中峰镇彭峪沟西南岸的周家塝。从唐朝中宗年间,这里的大米便被皇帝李显定为宫廷贡米。一直到明代,相传当地官员为免却百姓疾苦,故意选一批大脖子病患者进京送米,皇帝问其原由,当地官员假称是吃多了当地大米使然。此后,纳贡的历史才告结束。据《竹溪县志》记载:“明万历进士徐成楚,竹溪小南沟人。巧计妙对,为民代言,解救乡民,免纳贡米,民送万民伞,以感其恩。” .竹溪四大名寺。 莲花寺(蒋家堰小河口),白云寺(水坪黄龙村),独松寺(水坪幻想寨),青山寺(丰坝青山村) 竹溪古有四大奇 中峰观的豆腐嫩,彭裕沟的米香,阎家坝的罗卜脆,马家菜园子的白菜无茎丝。 竹溪古有三大狠 甘家岭祠堂规矩狠,郭家梁子拳头狠,马家菜园舞龙狠。 竹溪古有四大姓(清) 谭,刘,肖,胜(或谌?)。 古代竹溪人口三次大移民 第一次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荆襄大移民浪潮。明朝周洪谟在《创置郧阳府纪》中说:“成化七年,荆襄流民百万,有司逐之,渴疫者过半。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起义军残余大量逃人竹山,以隐蔽形式定居下来,约有5万余人,繁衍为特殊的部族 第三次机遇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昌、黄冈一带的商人被迫迁徙于竹溪,这时,为逃避战乱,约有8万人逃进竹山、竹溪一带定居,带来的是“九头鸟”的商业文化因子和黄梅戏。 竹溪两大民窑 毛 家窑(龙坝大扒沟-清朝),龙氏黄岗窑(龙坝瓦楼沟-清朝) 竹溪古桥 高桥, 清同治五年,也就1866年,县监生方正霖捐款兴建。 张公桥,明喜靖七年,也就1528年,张姓贡生捐款修建。 彩升桥,黑龙沟口,乾隆十三年,卢彩升建。现存。 积庆桥,县东。明弘治年间,知县傅亨昌建。 济渡桥,廖家河西,周一神速修。 祈祠桥,县东三里,王世万建。 花市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