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贵 柴达木青春足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文贵 柴达木青春足迹

秦文贵 柴达木青春足迹秦文贵用独特而不平凡的经历实践着人生信条,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苦干、实干中成长的道路 1982年,20岁的秦文贵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分配到了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所在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被称为中国西部的“聚宝盆”。然而,这个“聚宝盆”迎接他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一个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名叫花土沟的地方,就是秦文贵要去工作的井队所在地。至今,秦文贵仍记得刚到井队时的情景:先是坐了3天火车,接着坐了两天汽车,当头昏脑涨懵懵懂懂的他走下班车时,迎接他的是满眼荒凉的戈壁沙漠,和一阵阵打得脸颊生疼的黄沙…… 几间低矮破旧的泥坯房,就是井队的“办公室”。职工都住帐篷,家属来了没地方住,就四家各住帐篷的一角,用几块布隔着。有的人则干脆在荒滩上斜着挖一个坑,支上废钻杆,铺上油毛毡,再盖上沙子,就是个家了,外面看起来与荒漠无异,俗称“地窝子”。刚来时,秦文贵常被从“地窝子”钻出来的人埋怨,因为他踩到了人家的“房顶”上。 上班第一天,钻井队长坦诚告诉秦文贵:“小秦,不管你学问有多大,你来到钻井队,就要过井队这一关。井是靠人打出来的,不是书本上写出来的,你必须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早已做好思想准备的秦文贵把队长的话默默记在了心里。他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扫钻台、擦机器、收工具、打吊钳……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却睡不着觉,还总流鼻血。别人告诉他,这叫高原反应。 位于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达3000米以上,“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命的禁区。过好生存关,成了这个刚离校门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命极限考验。头昏脑涨,胸闷气短,鼻血不止、辗转反侧,挨到天亮……然而,更严酷的考验还在后面。 井队工人常年围着井架打转,爬井架成了秦文贵必须面对的“基本功”。望着那45米高的井架,秦文贵鼓足勇气,开始了攀登。“(当时)越爬越高,越高风越大,风就在耳边呼呼地响,时刻就担心着,我可别像断线的风筝让风给吹跑了。” 从井架下来后,工友们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两个月后的一天深夜,大地被惊醒。井喷了!不一会儿,井口压力已上升到了200多个大气压,而放喷管线又被结晶盐堵死,若不立即处理,将会抬翻井口,造成井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秦文贵看到睡梦中惊醒的钻工们连安全帽都没来得及戴,甚至光着膀子就跳进齐腰深的泥浆中。在巨大的地层压力作用下,数千米深的盐水泥浆狂龙般喷涌而出,暴虐地扑向靠近它的每一个人。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秦文贵感到血在往上涌。愣怔片刻,他把外衣一脱,跳进泥浆,加入到抢修管线的人群中。 在身边这些钻工们的身上,秦文贵仿佛清晰地看到中国石油人前赴后继为国找油奋斗者的影子――“铁人”王进喜舍身为石油的场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在柴达木,无数个默默无闻的“铁人”也在为共和国石油工业拼搏奉献着。 1984年11月的一天,正在钻探的青海油田狮20井发生强井喷。为了压井,必须尽快搬运大量重晶粉。然而,干了不到两个小时,油田高价雇来的民工就不干了,卷起铺盖往戈壁里跑。钻工们追上去,这些甘肃来的民工说:“我们那儿驴子也不干这活儿。” 于是,秦文贵就和师傅们一起自己扛。6袋重晶石粉压在他的身上,鼻血浸透了胸前的工服,但他仍一步一步向井架挪去。3个月下来,他们硬是扛了1万多吨的重晶石粉。1万吨,它的含义是,如果你有一辆5吨载重的解放牌卡车,得装运2000车次!这是井队最简单、最乏味的体力劳动,是在生命的极限处考验生命! 从此,秦文贵融入柴达木,一个大学生开始向柴达木石油人转变。肆虐的大漠风沙吹粗了他的皮肤,强烈的高原紫外线晒黑了他的面庞。在全队掰腕子比赛中,他已排名第二。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钻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 在高高挺立的钻塔上,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他的人生才有价值。 创造着是美丽的 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油田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严重阻碍了青海油田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现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实干。扎根井队的秦文贵深知,在艰苦地方苦熬不算真本事,只有自强创业,干出一番事业才有真正的价值。强烈的责任心、紧迫感促使他一边工作,一边更加努力地学习、刻苦钻研业务。 他自费订阅了英文《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报刊,长年坚持用英语记工作日记。劳累一天后,别人已酣然入睡,他还就着昏暗的灯光学习。秦文贵后来回忆,扎实的英语底子,为他日后查资料、搞科研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钻井队,他还不断琢磨研究各种设备,练就了一套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异常声音,就可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