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四种抗精神病药对血脂代谢影响差异.docVIP

精神分裂症患者四种抗精神病药对血脂代谢影响差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分裂症患者四种抗精神病药对血脂代谢影响差异

精神分裂症患者四种抗精神病药对血脂代谢影响差异[摘要] 目的:探究4种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脂代谢影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期间入我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91例,分析4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前后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浓度。结果:①氯丙嗪和氯氮平治疗后TC(P氯丙嗪利培酮和舒必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利培酮和舒必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chlorpromazine risperidone = sulpiride and the increased level of TG was clozapine= chlorpromazine risperidone = sulpiride. ③In clozapine and chlorpromazine groups, the increased levels of TC (P0.05)。 2.2 四组患者治疗第8周末与治疗前血脂指标测定结果的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第8周末,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治疗后TC(P0.05)。 表1 患者经过4种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后血脂测定结果的比较(x±s) 注:TC 胆固醇;TG 三酰甘油;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和舒必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利培酮组和舒必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必利组女性TG升高的程度显著大于男性患者(P氯丙嗪利培酮和舒必利;4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中,也是氯氮平对TG的影响程度最大,氯氮平和氯丙嗪利培酮和舒必利;也与吴仁容研究结果接近。 氯氮平具有较强的抑制H1受体的能力有关,H1受体能引起血脂增加;另一原因是抵抗5-HT1A受体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发生高血糖,而Melkersson等[7]发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血清胰岛素水平比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者高,胰岛素分泌和释放增加也可导致血脂尤其是三酰甘油升高。除了对5HT1A受体作用外,氯氮平可能还通过抑制5-HT2C受体引起血脂升高,所以可解释即便是利培酮对血糖升高也有作用,但也不及氯氮平明显。 本研究还发现,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男性患者TC与TG升高的程度显著高于女性,提示氯丙嗪组和氯氮平对于男性血脂代谢影响明显;而相反的,舒必利组女性TG升高的程度显著大于男性患者,这可能是由于舒必利对女性患者的内分泌影响相对较大,从而引起女性胰岛素分泌等内分泌稳态发生明显变化,导致血脂代谢紊乱[7-8]。另外Baptita等[9-10]动物实验显示,舒必利是一种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能引起雌鼠的催乳素及体质量明显升高,而对雄鼠无明显影响,催乳素及体质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血脂代谢紊乱。 抗精神病药引起血脂升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肥胖相关疾病潜在的生物学危险因素。另外抗精神病药会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中枢使食欲增加,加上患者活动量少,导致能量过剩、脂肪储存增加,从而也使得患者血脂升高。 综上所述,氯氮平、氯丙嗪对脂代谢的影响大于利培酮和舒必利,且氯氮平、氯丙嗪和舒必利对血脂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样本数较小,回顾性研究存在研究偏倚,所得结果需谨慎,仅供临床中选择用药时参考,并有待在今后的进一步大样本队列研究中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Saha S,Chant D,Welham J,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revalence of schizophrenia[J]. Plos Med,2005,2(5):413-433. [2]Edward K, Shaloo G, Susan B, et al. Adherence and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copayment burden in schizophreni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J Med Econ,2010,13(2):185-192. [3]Leucht S, Burkard T, Henderson J, et al. Physical illness and schizophrenia: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eta PsychiatrScand,2007,116(5):317-333. [4]Bellivier F. Schizophrenia antipsychotics and diabetes: Genetic aspects [J]. Eur Psychiatry.20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