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时间观及其审美观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的时间观及其审美观初探※

《老子》的时间观及其审美观初探※ 谢金良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要:本文在对《老子》传世本与出土本略加考辨的基础上,试图从时间与审美关系问题入手,解读和剖析传世本《老子》的时间观与审美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老子》可能是针对时间问题而展开对“道”的阐述,并集中体现了“道即时间——道乃久”的时间观;这一独特的时间观,决定了老子处处以合道和体道原则来思考审美问题,并在审美观上倾向于追求以真善为基础的具有持久性的美,奠定了道家美学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老子》文本;时间问题;时间观;审美观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 ),男,福建安溪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福建师大文学院易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美学、易学与儒道佛文化研究。 《老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籍之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对《老子》文本的研究,学界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试图从时间与审美关系问题入手,研究《老子》传世文本中所体现的时间观和审美观,以期有补于对《老子》思想的全面认识。 一、《老子》的传世本与出土本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来看,在汉初司马迁时代人们对《老子》作者和成书时代问题,已经不是很清楚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也因此促使历代学者不断地加以考辨。在郭店楚简《老子》出土之前,学界的主要看法是:“今存《老子》书,可能包含有老子的某些思想,而成书却在战国中期以后。”[1-P1228]郭店《老子》于1998年整理出版后,学界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看法,而把《老子》成书时间提早到战国中期以前。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后,初步证明《史记》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2-P72]。所以,在不能确定考证结论之前,最好还是依据《史记》的记载,把《老子》看作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的周室史官老子的代表作。可以设想,《老子》的文本成书以后在先秦时期的流传,经历了口耳相传和著于竹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传承者除了不同程度地增删了文本内容,可能还传抄成不同方言文字的版本,以至先秦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大同小异的多种传本。尽管如此,但并非所有的传本都流行广泛或流传千古,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有些传本失佚了(有的传承断绝而荡然无存,有的幸存于地下而与世隔绝),而个别文本得以更长期的流传。同理,秦汉以来著于竹帛和印制成纸类书籍的《老子》文本,也一直在衍变增加,也一直有失佚的现象发生。对于今人来说,那些得以流传至今的完整文本就叫传世本(或称今本),那些得以出土重见天日的残缺文本就叫出土本(或称简帛本)。 《老子》的传世本今天还可见到的数以百计,总体上是大同小异,而以传于汉代的河上公本和东晋的王弼本以及唐代的傅奕古本为优;出土本已有多种,与传世本总体上还是大同小异(当然在文字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有较明显差异的),而以1973年底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以及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三个《老子》文本为代表。据初步研究表明,这些出土本大致流传于战国、秦汉时期,郭店楚简本大约传于战国中期偏晚之前,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3];马王堆《老子》甲、乙本的流传时间,至迟不会晚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也有理由推测是成于汉代之前[4-P85]。正是出土本与传世本的明显差异,以及传世本之间的个别差异,为我们设想《老子》文本的大致流传过程提供了理据,也因此让我们能更加实事求是地看待《老子》文本的思想内容及其发展演变。伴随考古学的进程,可能还会有新的出土本可以丰富我们对《老子》的研究,但目前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首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对各种文本的整理和考释。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摸清《老子》文本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及其影响。 对《老子》文本的研究,现当代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那就是更加相信残缺的出土简帛本,而不太重视已有的传世文献。郭店《老子》出土后,一些学者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该墓的下葬年代是在战国中期偏晚[5],人们似乎才敢相信《老子》早在战国中期就已流行于世。实际上,先秦典籍《荀子》、《庄子》、《韩非子》中早就有了大量来自《老子》的文句,足以证明《老子》是成书于战国中期之前。话说回来,我们之所以会把各种传世本和出土本,都看作是《老子》文本,就是因为这些版本的文字内容虽然有差异但大部分还是相同的,否则就是其它的典籍文本了。而对这些大同小异的文本,我们如何来看待和比较它们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呢?不管如何评价,任何一种得以存世或出土的文本,应该都具有一定的宝贵价值。最关键的问题是,传世本与出土本的价值如何看待?有人认为“简本优于今本”[6-P484]、“《老子》帛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