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与研究-江山教师进修学校.DOC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与研究-江山教师进修学校.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与研究-江山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摘 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性 渗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义都涉及到“人文性”一词:“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我们认为,充分发掘和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人格熏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2、是为了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 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忽略儿童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又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现代小学人文教育》上这样写着:人文精神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还说:“人文精神的复归是世界性的课题。”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篇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想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 3、体现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文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重,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不是孤立的,它在语言文字,文学之外还蕴藏着深厚的哲学,历史,民俗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解开课堂的束缚,解开教材的束缚,能体现现代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语文环境中掌握人文知识,形成人文观念,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分析 1、国外人士研究状况分析 国外人文领域中的名人作家对学生起到了熏陶作用。西方诸贤强调人的个性,内心发育。古希腊时,就已有人提倡“博雅教育”,强调身心“既善且美”;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发挥人的理性。”夸美纽斯认为:“身心和谐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我国古代文学之士对人文精神研究状况分析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人”也是现代人文管理的核心精神,是上课中渗透人性化的集中体现。韩愈曰:“博爱谓仁”可见博爱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博爱就是爱人,爱群,爱物以及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3、现代教育专家对人文精神研究分析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正如全国特级教师肖川老师在《“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一文中表述的那样:人文理念的不断渗透“意味着由于性质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生命境界的提升,意味着视界的扩大,意味着能切实地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通过“教化”与“教育”的有效途径,成功地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慧质”从而达到治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语文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关注课堂的人文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师生间,生生间的一种心灵的交流,充满人性和诗意。”语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教学活动中,师生本身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深的人文精神。 搜集当前国内外语文教学渗透人文关怀指导的文献资料 我们课题组人员,在搜集当前国内外语文教学,渗透人文关怀指导的文献资料时注意到:在指导取得成果的文章资料中,存在着关于语文渗透人文关怀方面并不多见。从中看出当前小学生人文教育的指导存在着面窄、点少、实施难的问题。 5、拓展语文渗透人文教育的保障 拓展语文渗透人文教育的保障:挖掘教材中人文资源,探究课文中人文内涵,提升课堂人文意识。语文教学要走向“文道”不分离,只“教”不“育”是语文教学的误区。“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文化”。知识和能力是可以速成的一种“工具”,而文化却需要反复渗透,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如居里夫人理论。语文渗透人文精神正如居里夫人所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2、《论语》理论。《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论语》品味其中的“德”——诚信、正直、宽厚、谦虚、勤敏,正是掸落心灵中时间尘土,重拾人性中淳朴善良品德最后的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3、孔子理论。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新课程标准理论。在“教学建议”一节中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