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探究.docVIP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探究

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探究  作者:陈娟 马国胜 毛安元 薛毅   摘要为了探究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几种常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治措施,通过历时4年的田间观察和试验研究,提出了苏南地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上的7种常见病虫害识别特征、灾变规律及其关键防治技术,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苏南地区园林绿化上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本花卉;病虫害;灾变规律;防治措施;苏南地区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是指个体生长发育在一年内或需跨年度完成其生命周期的花卉;一年生草本花卉一般春季播种,夏秋季是主要的观赏期;二年生草本花卉通常在秋季播种,翌年春季为主要观赏期[1]。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苏南地区的园林绿化上应用量大、范围广、效果好。然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虫害不同程度的危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影响景观和生态效果,甚至引起大面积枯死。本文通过历时4年的田间观察和试验研究,提出了苏南地区一二年草本花卉上的7种常见病虫害识别特征、灾变规律和及其关键防治技术,以期为一二年草本花卉在苏南地区园林绿化上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瓜叶菊(Pericallis hybrid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三色堇(Viola trico-lor)、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万寿菊(Tagetes erecta)、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alba),均为苏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常用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来自苏州城市公共园林绿化和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花卉生产基地。   1.2试验方法   自2006年起,连续4年进行田间观察研究,昆虫结合实验室培养观察,病害结合实验室分离、培养、纯化,对照参考文献进行种类鉴定[2-3]。防治方法采用田间大区示范试验,筛选关键防治技术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瓜叶菊白粉病   2.1.1症状识别。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也可危害叶柄、嫩梢及花蕾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小白粉斑,直径4~8 mm,以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白粉斑,严重时连接成片,整个植株的叶片被满白粉层,叶片逐渐褪绿、枯黄。发病后期白粉层还会变为灰色,并出现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闭囊壳。苗期发病易造成植株生长不良,花芽枯死,蕾而不花,花小、畸形。   2.1.2病原识别。病原菌为二孢白粉菌(Erysiphe eichora cearum),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真菌。   2.1.3灾变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自表皮直接侵入。瓜叶菊长出2~3片真叶时,即能发病。该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15~20 ℃时,有利于病害发生,10 ℃以下时,则病害受抑制。病害发生有2个高峰期,苗期发病盛期为当年11—12月,成株发病盛期为翌年3—4月,一般苗期发病重。瓜叶菊各品种均可感病,抗病性差异不明显。   2.1.4关键防治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及发病植株并烧毁。农家肥充分腐熟后施用;氮肥不宜偏多,少量施用硼酸、高锰酸钾等微量元素,可减轻发病。加强通风透光,保持适当株行距,盆花摆放不要过密;浇水不宜过多,一般以盆土湿润为度,灌水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防治。   2.2凤仙花褐斑病   2.2.1症状识别。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病斑直径2~5 mm,后扩展成圆形、近圆形,病斑中央逐渐变为淡褐色,边缘深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湿度高时,病斑表面长出淡黑色的霉状物。严重感病的叶片,病斑连成片,导致叶片变褐枯黄,引起植株死亡。   2.2.2病原识别。病原菌为福士尾孢(Cercospora fukushia-n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尾孢属真菌。   2.2.3灾变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及土壤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在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老叶较易发病。高湿、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一般8—9月发病较重,10月病害逐渐减轻。   2.2.4关键防治技术。收获后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实行配方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发病初期可选用1∶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