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连横为例析论体记忆的形
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
成、變遷與意義
林元輝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副教授
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
成、變遷與意義
《中文摘要》
戰後世代的國人對連橫( 1978-1936)的記憶是《臺灣通史》作
者、愛國史家、民族詩人、有節操的臺灣史作者、富民族大義的學者
等等不一而足。要之,皆屬正面印象。
日治時代的臺灣人觀感迥然不同 。客氣的謂其為「舊學中不可
多得之士」、堪稱「煙霞[鴉片]中之達人」,但「前者忠於民,今
者阿於官」;有的稱其為「慣作模稜兩可的文人」;不客氣的謂其為
「御用文人」,「不顧同胞利害,甘心為官方利用,久中阿[鴉]片
毒,良心也麻醉了」、「替日本人做皇民化運動的宣傳工具、專門打
擊民族革命的文化漢奸」 ;甚至有人說他是「臺灣民眾的叛徒」、「狗
彘羞與等偶」等。因而連橫在臺民中幾無立足之地,後來嗒然舉家西
渡祖國,1936 年客死上海。
祖國人士只讀其文,未驗其行,因而對連橫及其著作評價頗高。
國府遷臺後,更因局勢危疑,須全島一心,所以表彰連橫,不遺餘力,
因連橫主張「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
發揚種性」、「愛我祖國,保我華族」。也即看好其「民族氣節」對
感召臺民、刺激「臺灣精神」,以助光復大陸的效益。
表彰連橫的方法豐富而多樣。從總統下褒揚令、執政黨文化界
大老發動屢開紀念大會、致辭、賦詩、作紀念歌、辦紀念文物展、立
傳、編紀念集、報章雜誌出特刊大登紀念文章、蓋紀念建物、塑像、
國家重要公眾場所以連橫字號命名、設紀念基金會頒獎學金、編全
集、一再重印其著作、開紀念座談會和學術研討會,尤其於中學教科
書選錄連橫作品和介紹作者,規定學子精讀,並對師範體系大專應屆
畢業生演講,強調連橫的「民族氣節」,灌輸連橫是「最偉大的臺灣
人」和「一部《臺灣通史》勢力超過日本全部陸海空軍」云云,呼籲
以師道自任者應以連橫為楷模。
1
宣揚過程或隱諱揚善,或溢美附麗,或背悖史實,致其形象不
斷膨脹,儼然無德不具,無功不與,無言不立,造神痕跡明顯。
如此過程也見證了「庇陰」與「貤封」兩種現象,可見於連氏
父子之間、連氏祖孫之間、掖助的權要與連氏父子之間、執政的黨國
機器與連橫之間,以及任何役用連橫者與連橫之間。
但塑造「集體記憶」,功效攸關條件。連橫仍有不利條件,以
致舊記憶仍可威脅新記憶,唯其勢迄仍零星偶然。
關鍵詞:連橫、集體記憶、臺灣通史、愛國史家、御用文人、
庇蔭、貤封
2
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
成、變遷與意義
前言
連橫,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臺灣省臺南縣人。清光緒四年(西元
1878 年)生,民國25 年(西元1936 年)卒,年五十九。
連氏原籍福建龍溪,清初遷臺,世為臺灣望族。年十三,就傅讀書,其父
以兩金購《臺灣府志》授之曰:「汝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因發憤
撰《臺灣通史》,冀補舊志之缺。中日甲午之戰,清軍敗績,簽訂《馬關
條約》。先生時年十八,目睹亡國之痛,又遭父喪之悲,奉諱家居,始學
詩以述家國淒涼之感。光緒 23 年(西元1897 年),先生赴上海、南京,
原擬入新學堂肄業,旋奉母命回臺成婚。次年主持《臺澎日報》漢文部(後
改為《臺南新報》)。二十八年挈眷返國,三十一年日俄戰後,憤清政之
不修,創辦《福建日日新報》於廈門,加入同盟會,鼓吹革命,以言論激
烈,報館旋為清廷查封,被迫歸臺,復主《臺南新報》漢文部。民國肇建,
自日本歸上海,旋至北平,入國史館任職,得盡閱中所藏臺灣檔案。民國
三年返臺,發篋出書,積稿盈尺,整理稽考,每至夜闌始息,如是三年,
而《臺灣通史》告成,又二年付梓。民國22 年,舉家遷上海,25 年病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