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1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苏教版必修2).ppt

【语文】文本1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苏教版必修2).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文本1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苏教版必修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通过这首词辛弃疾表达了什么? 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抒发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 表现作者空有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用典赏析: 文中典故 * * 文本12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 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 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 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 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 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 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 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稼轩长短句》。 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无觅 (英雄业绩) (草率) (落得) (不堪,哪堪) 解释下列词语 (普通) (寻找)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北固亭是 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当时已 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哪些人? 上片:孙权 刘裕 下片:刘义隆 拓拔焘(佛狸) 廉颇 上阕 孙权 刘裕 英 雄 挥戈北伐 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 下阕 刘义隆 烽火扬州 草率北伐 惨痛尤存 廉 颇 尚能吃饭 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警告统治者 惋惜事业后继无人 暗示统治者昏庸无能 谴责偏安 表明壮志 本文特色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用 典 孙权 廉颇 佛狸祠 刘义隆 刘裕 词 中 用 典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 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赏析: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佛狸祠”景象: 作者用事目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