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筑与历史环境》二版译后记
《建筑与历史环境》二版译后记
学术著作的的翻译,特别是工程科学著作的翻译,即便是一种创作,也不过是一种语言转换性的再创作,毕竟不同于原始性创作。所以,原著的作者才具有著作亲生“母亲”的低位,而译者之多不过扮演“保姆”的角色。这对于那些不辞劳苦的译者来说,未免有些不公,在当前学校将译作不算成果只作为统计工作量的产品、撰著高于译作的当下中国学术界,似乎尤其如此。于是,译者便有些不甘和不服,遂不顾撰著者轻视之责和无力撰著而译作之饥,在译者正文之外加上描龙画凤的“导言”或追思摆绰的“后记”。这虽然常常误导读者,但毕竟可以为自己挣得个“继母”名分,终不至于沦为“保姆”一族。本译者这篇译者导言和后记大抵也出于为当“继母”而抗争吧。
可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国,翻译作品却被明认为学术水平的标志,大牌学者著作的翻译者往往是日本专业领域的泰斗,年前到东京一家书店,翻译的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最新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的译作就有不下30种,译者大都是建筑学科的教授级人物。这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科学的民间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建筑文化水准。是日本人的外语水平不行吗?谁都知道看自己的母语更便于思考,经专业人士翻译成本国语言的著作更利于快速地学习与研究。而我们又有几个教授愿意认真干这只记工分的小事,大部分的译作都是研究生练习外文翻译的作业,国外实力经验的著作被翻译得走样,而评教授评大师成为大家专著写作的动力,众多的所谓专著却真正地反映了当前建筑学术的孱弱与虚张声势。不惑之年的我本不应该发此牢骚,嘿!反映真实情况而已。
翻译工作是件苦差事,对于建筑历史理论书籍的翻译更是苦不堪言。数不清的历史人物、书名、地名,晦涩难懂的术语,各国文字的引文,中文的舒畅与规范。只好借助于不同语种的词典。人名地名字典、不列颠百科全书、各种建筑史书、翻译规范、出版要求堆满书桌。真可谓是书山有径辞海为路啊。国外论著的中文翻译在聪明人严重看起来就是一件愚钝可悲的苦差事,但利于学术发展的事情总要有人做,更何况这是我与一位逝者的生前之约。
“著作等身”一词如果不是对粗制滥造之辈的讽刺,而是对才华横溢之士的褒奖,那么,用这个词来形容普鲁金院士的丰硕成果则显得恰如其分;正如前俄罗斯建筑科学院院长A..K.罗切戈夫(A..K.Rotchegov)所言:“普鲁金教授的著作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俄罗斯建筑修复事业的最重要发展……伴随《建筑与历史环境》一书的问世,普鲁金教授不仅完成了建筑修复理论的重要探索,而且他所创建的修复学校成为建筑修复与历史延续的智慧传承实践与教育基地。”普鲁金修复理论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也足以证明他的贡献之大。
1994年冬我踏入莫斯科建筑学院学习的第一天便有幸看到了这本书,当时就被这本厚厚的朴实的俄文著作所吸引,逻辑严谨的论述,线条丰富的插图,层次分明的黑白照片,真正体现了苏联学者的深厚与严肃的学术风格,正如留学前夕吴良镛先生所谆谆教诲的:去苏联多读些大部头理论书,他们的研究深厚有分量……原话我已记不清了,但吴先生广博的学术指引却使我受用终生,吴先生的教诲也使我对本书的著者佩服不已。后来有幸结识了普鲁金先生,先生平易近人的性格,广博的知识与修养,睿智儒雅的人格魅力,苏联学者坦诚豁达的胸怀使我们成了忘年交。特别是普鲁金先生在近70岁所做的俄罗斯古教堂的里面渲染,让我心中再生敬意,不仅佩服他的高超的设计表现技艺,更佩服老人持之以恒的精神,非凡的事业心。在莫斯科求学期间开始翻译,1997年完成了书的第一部分的翻译工作,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出版。2001年回国后又忙于快速建设的节奏中,深深体验了高速发展的国家的活力。2003年末普鲁金院士去世,而我的愚钝与懒惰终使我与先生翻译全书的约定没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实现,这使我后悔不已,抱憾终生。2004年我又开始了本书第二部分的翻译工作,断断续续近10年,因自己的原因使时间拖得太久,心中总是遗憾,今天终于完成了与老人的约定,但愿先生在天之灵能理解我,原谅后生的懒惰。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前社长沈恒炎、现社长谢寿光、财经部主任周丽等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作为出版工作者,睿智认真对待为别人做嫁衣裳的文字工作,令后学感动!一并致谢在此书出版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的同人们!
韩林飞
2010年10月于北京国兴家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