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商学院2011---2012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
第一专题“十二五”时期农村发展若干问题与政策分析
“十一五”规划时期农村改革领域有两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一是 2006 年初国家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二是中央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取消农业税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这一改革使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国家和农民之间新的关系如何规范,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探索,特别是国家支农体制机制仍有很大调整和改革的空间。
确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迫使许多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对中国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怎样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目前还没有一整套成熟的方针政策,各地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了许多探索,其效果尚需观察和总结。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变化
(一)粮食连续增产,农业双层经营模式出现新突破
1.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十一五”时期,中国粮食产量从 4.97 亿吨增长到 5.46 亿吨,保持了连续增长,增幅约10%。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有:①低产的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显著减少,为稳定高产的粮食播种面积发挥了作用。②良种、良法(机播机收和配方施肥)和化肥、农药、薄膜等现代生产要素的应用,使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③应对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和缓解灾害影响的救灾措施更及时和更有效。④家庭管理的井灌设施对社区管理的渠灌设施的替代,或地下水对地表水的替代,化解了农民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恶化和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的矛盾。⑤外出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
2.农业出现新的双层经营模式。长期以来,消除小规模家庭经营弊端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推行以社区为纽带的农民家庭经营与农民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方式,化解家庭承包责任制难以形成和分享规模经济的局限性。近几年,这种双层经营方式稳健拓展,以市场为纽带的家庭经营与职业农民(或由他们组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双层经营模式则后来居上。2009年麦收期间,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44 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有28 万台,就是该模式后来居上的一个例子。农民既能以社区内合作的方式分享内部规模经济的好处,又能以购买职业农民的商业化服务的方式分享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使农业双层经营突破了社区边界,丰富了其运作模式。以市场为纽带多元化的双层经营模式的出现,简化了农业形成和分享规模经济的条件。这种普适性更强的双层经营模式,将会有力地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职业农民对农业生产提供的商业化服务的增强,是在留村老人、妇女承担的农活越来越少,隐蔽性失业趋于消失的情形下,中国农业仍能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经营出现新形式
1.农民收入快速增长。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05 年的 3254.9 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5153.2 元,年均实际增长8.35%。②2005~2009 年,价格因素和政府补贴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其中,农产品价格提高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 11.7%,农民工工资率提高的贡献率为34%,政府补贴增加的贡献率为 10%。如果没有价格提高和补贴增加两大因素的贡献,“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能增长 3.7%,比 1991~200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低 1 个百分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名义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比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5 年的17.98 下降到2009 年的11.34。
2.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十一五”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协会等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到2010 年6 月底,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2600 万个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了全国近50%的村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持快速增长,带动近亿农户。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3.部分农民同时成为土地出租者和农业打工者。由于投资农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收入预期向好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一些工商资本进入了农业,将农业由家庭经营改为企业经营。从短期看,这部分资本通过经营农业得到了预期收入,农户得到的租地收入和工资收入大于家庭经营时的农业收入,这种变化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然而从长期看,如何确保农地农用和化解农民角色转换的潜在风险,是更值得关注和管理的问题。
(三)农产品供给格局出现新变化,价格波动出现新特点,食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
1.农产品供给转向国内国际双向平衡格局。“十一五”时期,国际市场对国内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影响力显著提高。2009 年,中国进口油料 4584 万吨,食用植物油 930 万吨,按国内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