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部分 董仲舒兼善天下.doc

  1. 1、本文档共3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董仲舒兼善天下 曾经担任过江都相的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董仲舒的人生道路却很不平坦。 董仲舒治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研读《春秋》,他通晓五经,读遍诸子百家,擅长写文章、发表议论。他一门心思做学问,曾经三年不向窗外看一眼,连园子里种的是什么菜,长势如何都不知道。在没有做官之前,他广招生徒,传授儒家经义,为朝廷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人才。他的弟子通经学者有上百人,而且个个都很出色;褚大、嬴公、吕步舒等人都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师从董仲舒。董仲舒还谨慎地观察现实,潜心地研讨百家学说,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社会的一统大局。 汉朝的文帝和景帝,奉行“黄老”之说,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做法。这一时期,国库丰实,民风淳厚,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豪强的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外夷、匈奴也时常骚扰。在升平的表面下,西汉社会其实已经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防患于未然。 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次年,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武帝的继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新气象。 汉武帝刘彻,爱好文学,崇尚儒术,有雄才大略。他讲文治,修武功,击匈奴,抚百越,通西域,西汉的声威大振,号称极盛时期。这个时期,也是西汉人才最盛的时期。十年磨一剑,三载不窥园的董仲舒,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 建元元年、元光元年,汉武帝两次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董仲舒就在元光元年以贤良对策为汉武帝所重视。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 天人三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 汉书·董仲舒传》之中。 董仲舒在对策中,畅言时事,纵论古今。汉武帝大为兴奋,于是听取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选贤才,举孝廉…… 汉武帝虽采纳了董仲舒的许多条建议,但却并未重用其人。他把董仲舒派到江都的易王刘非那里去担任江都相。汉朝自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一直是被打击、削弱的对象。诸侯国相,虽是朝廷委派,但总不及朝官受到皇帝的重视。 董仲舒不被重用,也是有原因的,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儒家道义,其为人的准则就是廉洁正直。这样,就注定了他不会阿附取容,以博高位。董仲舒的学识虽为汉武帝所重视,但是,他做人的原则却不为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所欣赏,当时有个公孙弘,对《春秋》的研究不及董仲舒,但由于能迎从世俗,便官至公卿大位。 董仲舒不远千里地来到江都。江都国在今天的扬州,南临大江,北近淮河,东望于海,颇得水陆鱼盐之利,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易王刘非是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吴楚七国乱时,佐军有功,改封江都王。他有才气,好勇力,迁居东南大邦后,广招四方豪杰,常有非分之想。作为一个朝廷派来的诸侯相,董仲舒既要维护王朝的利益,又不能开罪于自己的主子,实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但他正心正己,处处以礼义为先,委婉地劝谏刘非不可违抗朝廷,以自身的端正来带领下属官吏,受到刘非的敬重。 董仲舒能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受到汉武帝的器重。他时刻以“兼善天下”为己任,在江都兴礼乐,致教化,所作所为,皆以利民安邦为本。当时的江都国,是武帝初年屈指可数的几个以教化治世而又颇有成就的诸侯国之一。由于时代久远,董仲舒在江都的治迹已经不可详考,现在记载较多的是祈雨止雨之事。他考察《春秋》经上所记灾异现象,推导阴阳交感运行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规律来求雨、止雨。 董仲舒认为,天灾实起源于人祸。人事有失,就导致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就引起风雨失节;反之,如果人事得当,自觉地调节阴阳,那就必然风调雨顺了。基于这样的认识,董仲舒于是制定了一套求雨止雨的方法和仪规。在今天看来,董仲舒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认识有其局限性,但是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目的是利民安邦。也可以说董仲舒在这件事情上运气好,他的求雨、止雨每每很灵验。当时的人普遍相信其事,《史记》说他“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元光六年,匈奴大举侵入汉朝边界,江都王刘非上书,表示愿意出兵抗击匈奴,汉武帝没有批准。汉朝自吴楚七国乱后,对诸侯王实行居国食税,不复治民的政策,以免诸侯王形成实力后与中央抗衡。好勇斗狠的江都王居然要求据兵耀武,这哪能让武帝放心呢。刘非此举不仅未获批准,而且还连累董仲舒丢了官。 董仲舒几年来在诸侯国的所见所闻,深感诸侯王的桀骜不驯,仍然是破坏汉朝大一统的潜在威胁。为了警醒汉武帝,他以6年前发生的两场大火为由,认为这是不同寻常的灾异之变,是上天的谴告。于是援据《春秋》,联系实际,著了一篇《灾异论》,借天人感应,大谈政治得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