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指南.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平湖市东湖中学初二(2)班 平佳楠 2005年12月 探寻春节的文化内涵 平湖市东湖中学初二(2)班 平佳楠 主题:追寻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少的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这些节日虽然年年要过,但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不知不觉中,节日中的文化内涵正在一点点流失。不久前的韩端午节申遗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端午平佳楠:网上搜集资料 张磊:整理及筛选资料 资料来源:网络、书籍、走访调查。 调查过程: 网上搜集有关春节的内容,向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了解平湖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走访平湖民间文化研究工作者邓巧洪叔叔,到平湖文化馆了解情况,借阅有关资料。和张磊进行了几次讨论和资料交流。 报告主体: 一、春节起源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平湖地处江南水乡,和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相比,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现采集一些春节前后的场景,让我们在浓浓的乡情中一同感受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1、掸檐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我们平湖春节扫尘叫“掸檐尘”。时间是十二月二十四。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欢欢喜喜迎接新年。 2、蒸月糕: 掸檐尘后,过年的活动就算正式开始了。第一件事就是蒸年糕,这是家家必做的。在平湖,年糕一般叫“月糕”或“赤糕”。有专做月糕的方型模子,上面刻有图案或吉庆的文字。月糕里面的馅有豆沙、枣泥等,但口味都一样——甜的。大概是寄寓新年甜甜蜜密、和和美美的意思。 3、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图新岁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五代后蜀主孟昶亲笔书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大红纸写春联6、吃年夜饭: 除夕夜吃年夜饭,这是春节习俗中最重要的活动。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除夕之夜,人们总回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圆饭。8、着癞子: 春节过后庆元宵。平湖人一般就直接叫“正月半”。过完了“正月半”,整个春节才算正式结束。平湖闹元宵历史悠久,始于汉代。有调马灯、花神灯,拥迎斗胜,箫鼓达旦,名“闹元宵”。清张云锦《当湖百咏》有诗云:“储家湾里竹棚连,元夕花灯无数悬。走马斗鸡新样巧,游人争买不论钱。”清道光时枢《鹦鹉湖棹歌》:“大街小市火光凝,庆赏元宵兴可乘。少年争集游桥畔,看罢龙灯又马灯。”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当时平湖闹元宵的热闹场面和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在农村,元宵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着癞子”。《平湖县志》中也有记载。农村有少年手执稻草火把,奔跑于阡陌间,边跑边呼:“着癞子,着癞子,田稻好来讨娘子。” “别家田里出稗籽,自家田里出金子。” “别家田里尽是草,自家三亩棉花要采十八包”等,名“着癞子”(即烧蚜卵)。是夕,乡村有迎紫姑之俗,俗称“请田三姑娘”。一般准备一放了米粉的竹匾,由两人同架一支竹筷,你想向田三姑娘问一些事,那支竹筷就会自动在米粉上写下所问之事,非常有趣。 现在的平湖,“正月半”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吃 “汤团”;二是“着癞子”。 三、春节演变 然而,春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漫漫岁月中,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和心态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 20世纪80年代前,春节的演变十分缓慢,“欢欢喜喜”普遍未摆脱置套新衣、摆桌酒席、燃挂鞭炮、合家团圆、串门拜年的模式。举目千家万户,雷同而单调,折射出其时人们别无选择的窘迫。 如今,固有的模式已被广泛的选择空间所消解。吃,不一定比平常丰盛,大鱼大肉或粗粮素菜、精心准备或随意做就、自生烟火或掏钱埋单均可;穿,不一定特意添置,新的旧的、时装老套、华丽点朴素些都行;合家团圆,可选择,也可不选择,且所合之家可是几世同堂那种,也可是朋友同事,友情组合;拜年,在海陆空立体通道、电话线、因特网等合力造就了名副其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局面下,想怎样拜就能怎样拜……吃穿日益淡出,情趣日益显要,这是春节景象变化上的明显轨迹,在整体上将喜庆装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