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痰浊及带下病
论痰浊及带下病
作者:齐丽晶 侯丽辉 吴效科
【关键词】 痰浊机理 带下
痰浊是与多种疾病发生 、发展密切相关的致病因素。痰随气升,阻碍经脉气血运行,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可导致多种痰证发生,其证候复杂多变,痰证临床常见痰火、痰湿、痰气、痰淤、风痰5种类型。中医痰病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痰浊致病的一门学说。必须了解痰浊致病的广泛性及其所致病证的特殊性、复杂性,掌握痰证的辨证要点,灵活地遣方用药。痰浊不仅能引起内外各科疾患,而且也能引起许多妇科病变,本文从痰证来探讨痰浊导致带下病机理。
1 痰浊的概念
痰:是体内津液代谢紊乱所形成的稠浊而黏滞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有形的致病因子,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均可停津留饮,酿痰为害,故历代就有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之说,但凡人身之津液,化得其正则为奉生之资,化失其正则为致病之因。如张景岳云:“痰,非病也,痰非人身素有之物。痰者,身之津液也。气滞血凝,则津液化而为痰,是痰因病而生者也”。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危害极广的致病因素。中医认为,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如咳出可见的痰液,喉间可闻的痰鸣,体表可触及之痰核;“无形之痰”指无物可征,无形可见,为非实质性,却能引起某些特殊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致病因子。痰邪能阻滞气血,流窜经络,影响脏腑功能,因而致病多端,临床多种疾病均与痰邪相关,《杂病源流犀烛》云:“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痰一般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分泌物,多呕恶而出,故有人将狭义的痰称为外痰。广义的痰则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有人称其为内痰。狭义痰病是广义痰病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的具体表现,广义的痰病则是许多疑难杂病的综合表现。痰饮水湿既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广泛的病理因素,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罪魁祸首。李时珍曰:“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李木延《医学入门》:“痰乃津血所成”。由于妇女具有特殊的生理,经、孕、产、乳皆以血为本,故经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导致了女性阴血易亏的病理特点,阴血亏虚,则脉外津液渗入脉中,以补偿脉内血容量的不足,这样势必造成津液亦亏,津枯血燥则津液和血液运行涩滞,积留而成痰浊和淤血,最终导致痰淤同病,正如清·徐灵胎所云:“妇人之痰,与男子无异,惟经带胎产之病不同”。正如《医学入门》所谓:“人知气血为病者多也,而不知痰为病尤多。”故有“百病兼痰”之说,这是前贤对痰是广泛的致病因素的概括。在妇科领域中,可涉及到经、带、胎、产四大类疾病中的诸多证候,因而研究与探讨由痰所致的妇科疾病,对于指导妇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们只讨论痰(饮、水、湿、津、血)与带下的关系。
2 痰浊的源流梗概
中医的痰病痰证学说源远流长,起源于周、秦时期,诞生于汉、隋时期,形成于唐、宋、元、明、清时期,发展于现代,许多医家学者已对其进行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但痰浊理论的成熟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对其各方面进行系列研究。
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古无“痰”字,借“淡”为之,“淡”与“澹”通,是水液摇动之谓。《说文解字》:“澹,水摇也”,故丹波元坚《杂病广要》“痰涎”谓:“痰本作淡,淡,澹动也:故水走肠间各为淡饮;今之痰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
《黄帝内经》中初步奠定了痰证学说的理论基础,论述了水液代谢的基本规律;《灵枢·刺节真邪》中“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相当于后世痰气互结之说;《素问·评热病论》:“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 …,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 …”其中“涕”即后世所说“有形之痰”;《灵枢·痹论》的“真心痛”不能仅看作是淤血病,其中不少是痰阻胸阳之候。其它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描述季节、气候环境导致痰饮病的发生及其症状。《内经》还提出了痰证的治则、方药。
东汉末年,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首创“痰饮”之说,但详于饮而略于痰,一说其所论之“痰”为“饮”的修饰语,形容饮的状态。晋唐时期,痰证记载明显增多,痰证理论也逐步形成,代表文献一是《名医别录》记载了多种痰病的药物;二是《诸病源候论》首论痰病证候的病因病机,提出“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观点,创立了中医痰证的专门学说;并列“痰饮候”、“诸痰候”,对痰与饮加以区分,是最早的痰饮分类。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人之有痰饮者,由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就认识到痰浊与水谷精微的密切关系。
金元时代的朱丹溪在其代表著作《丹溪心法》《金匮钩玄》《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内蒙古时事政治考试试卷带解析必考题.docx VIP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试卷【1-8合集,含答案】.pdf VIP
- 2025年内蒙古时事政治考试试卷带解析参考答案.docx VIP
- (答案)奥赛经典-奥林匹克数学中的几何问题---习题与讲解(第1-2章).pdf VIP
- 奥赛经典奥林匹克数学中的几何问题.pdf VIP
- 奥的斯电梯ACD4 原理图纸注释.pdf VIP
- 2025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哈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社会招聘(5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VIP
- 呼吸科利用PDCA循环提高住院患者吸入剂使用正确率品管圈.pptx VIP
- 2024-2030年全球气动导弹弹射发射器(PMEL)行业现状、重点企业分析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