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摘要] 本文分析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纵观中国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呈渐进形成和连续发展的格局,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在历史上,就出现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藏族,张骞通西域等一些各民族互相交往,共同繁荣的例子,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团结大繁荣。然而,一旦各民族之间反目成仇,互相厮杀以及对抗都会带来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的结果,例如,汉时匈奴与大汉的连年的征战,给两地区交界处的老百姓带来了灭顶的灾难,长年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所以,在当代一定要做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规划。
我国现在有着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是大分散,小聚居,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在中国为了少数民族的利益还设置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他们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这样设置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处理民族问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积极性。而如今民族地区在中国发展水平属于相对落后的现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进步。然而,作为一个以汉族为主、拥有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大国,各民族、各地区现代化启动的起点、机遇、社会环境、发展态势不同,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不平衡性,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缓慢,并逐渐拉大了与东部沿海地区(汉族聚居区)的差距。民族地区,这里主要指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中西部10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省区。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所坚持的根本立场。对于这个问题,周恩来曾经明确指出:“民族繁荣是我们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对此不能有任何轻视。维护祖国统一。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对西部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多国接壤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异己分子伺机分裂,国际上的反华势力遥相呼应,阴谋危害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因此巩固国防,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发展机遇、多种挑战、社会风险并存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类矛盾更加突出。在这方面,东西部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内地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问题更为突出。对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社会问题而言,民族问题有其复杂性。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既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也与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多方面联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各种社会问题的作用和影响、与各种社会问题相交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考文献]
[1][2]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郝时远.人民网理论媒体视角.中国社科院院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民族关系,2005年05月18日.
[4]丁龙召、李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