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诚信-通往君子之路
诚信——通往君子之路杨汝清(杭之)“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语见《中庸》),天道流行,真实无妄。但“天道远,人道迩”(语见《左传·昭公十八年》),人类往往很难做到以思诚之心去顺应天道。于是,自人类产生之初,诚信与诈伪便相伴而生了。并且随着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诚信不断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大大小小的事件,由于始作俑者的贪念和他人的盲从,极有可能直接挑战人类道德良知的底线,将已然花果飘零的君子之道碾压得越发支离破碎。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三聚氰胺”与“地沟油”事件。由于巨额利益的诱惑与驱使,有的人突破了做人的底线,有的监管部门放弃了职业的操守,将足以致人死命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我们的餐桌。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也包括所有参与者自己及其家人——都无可逃避地陷入生存的危机之中,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每个人头上,丧钟为我们每个人敲响。此情此景,正如孟子曾经的谆谆劝诫——“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语见《孟子·离娄下》)人与禽兽之别,君子与小人之别就在于能够保有一身正气,以诚待人,这是修身立德须臾不可离的根本。在《论语》中孔子也曾喟然长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语见《论语·为政第二》)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像车辆没有了车辕上的輗和軏,寸步难行。孟子将其解为:“有诸己之谓信。”(语见《孟子·尽心下》)东汉许慎(叔重)在《说文解字·言部》中解为:“信,诚也。从人从言。”北宋的张载(横渠)解为:“志仁无恶之谓善,诚善于身之谓信。”南宋的朱熹(晦庵)解为:“以实之谓信。”(语见《四书章句集注》)对“信”的解释虽然言人人殊,但在对“信”的理解却是基本一致的——实现内心的诚实无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要做到这一点才能通往君子之路。在《论语》中,孔子赞美自己的弟子子路“片言可以折狱”、“无宿诺”(语见《论语·颜渊第十二》)。子路在孔子弟子中以生性伉直而著称,他待人真诚,丝毫无伪,对于自己做出的承诺决不食言。由于子路真诚守信,不但得到老师的肯定,也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当有人将纠纷诉诸子路时,只听一面之辞子路就可以准确断案,而且只要子路给出结论,并不需要陈述理由就能使两造折服。这种威望靠的是他的忠信明决,诚实无欺。就连子路之死,也深刻表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记载,卫国出公在位时期,与其父蒉聩之间发生了王位争夺战。蒉聩与大夫孔悝密谋夺位,出公逃亡鲁国,蒉聩继位为庄公。子路当时是孔悝的邑宰,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往首都希望阻止孔悝作乱。在城门外遇到了师弟子羔,子羔告诉他出公已出逃,城门已关闭,不必轻易涉险时,他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保全自己。但子路坚守自己的为人准则,“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进入都城拜见蒉聩请求他杀掉乱国的孔悝,蒉聩不听,并命人围攻子路,子路在临终前依然记得孔子对他的教诲——“君子死而冠不免。”从容不迫地系好被刺断的冠带,慷慨就义。在这个悲壮的故事里,子路无疑是体现了《礼记·曲礼上》中所言“临难毋苟免”的儒者精神,他的这种担当源于对道义的信守。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符合道义是衡量诚信的唯一标准。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就记载了有子说的一句话:“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在《孟子·离娄下》中也有——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孟子看来,真正的有德之人一言一行并非先在心中预期一定要有信、有果,而是首先考虑言行是否合于义,合于义的言行也必然有信、有果。孔子也在回答子贡问如何才能称为士的问题时,明确指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语见《论语·子路第十三》)是浅陋固执的小人行为。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孔子周游列国,离开陈国经过蒲地时候,正巧赶上蒲地叛乱。蒲人阻止孔子到卫国。在孔子弟子公良孺以必死的勇气激战蒲人,蒲人害怕了,说:“如果你们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就与蒲人订立盟约,保证不到卫国去,于是蒲人就放他们出了东门。可是孔子还是去了卫国。子贡问:“已经订立的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被强迫订立的盟约是不符合道义的,神不会管的。”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为人处世原则,在人格大义上毫不含糊,生命和道义不可得兼时可以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但在不合于义的情境下,绝不轻易放弃生命,也不执着拘泥、食古不化。就像尾生抱柱而死的愚信以及商鞅立木的伪信在儒家看来皆不可取。关于尾生的故事在《庄子·盗跖》和《史记·苏秦列传》中皆有记载。尾生与女子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