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的要求 了解五脏风寒的概念和热在三焦以及积、聚、谷气的区别。 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证治。 背诵原文第7、16条。 概说 本篇内容 五脏风寒(包括三焦竭与三焦热)、积聚、五脏死脉、方证三首 病名解释 五脏风寒:所谓五脏中风或中寒,是借风寒二字来代表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非专指外感,即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干及内脏而产生的五脏证候。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本篇最为难懂 五脏风寒与积聚的联系 一、方证三首 旋覆花汤证 麻子仁丸证 肾着汤证 (一)肝着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原文第7条) 肝着病因病机 ①肝着是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 ②所受之邪可能为风寒湿邪 《本义》:肝着者,风寒湿气邪,如痹病之义也。 症状解释 ① 常欲蹈其胸上:瘀血之明征也。(肝脉络胸布胁) 蹈——不一定是用脚踩,喜重按的意思。 ②但欲饮热:热饮可使气机通利。 运用 用于治疗肝炎、胸膜炎后遗症、冠心病、妇科病(漏下)等 加减: 兼寒饮呕吐:加吴茱萸、生姜汁、半夏、薤白 气郁化热:加丹参、丹皮、青皮、金铃子散 吐血者:加仙鹤草、阿胶、三七、白芨 胸痛甚者:加瓜蒌壳、鱼腥草 少腹胀者:加台乌、橘络 (二)脾约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原文第15条) 条文大意 趺阳脉候脾胃之气 浮是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热气盛; 涩按之滞涩而不流利,为阴脉,主脾脏津液不足 胃气强,脾阴弱,脾的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四布,偏渗膀胱,故小便数;肠中失其濡润,所以大便燥结。 病机、症状、治法 病机:胃气强脾阴弱 症状:大便坚,小便数 治法:泄热润燥,缓通大便 鉴别 如何与阳明腑实证区别(大便坚) 麻子仁丸证:虽大便坚,小便数,但无潮热、谵语、腹满硬等症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伤寒论》246条) 阳明腑实证(大承气等):见痞、满、燥、实、坚诸证,脉洪大 脾约病与胃家实的鉴别 脾约 胃热气盛 小便数 润肠通便 大便 病 脾阴不足 症 作 坚硬 机 邪热陷胃 状 痞满燥 用 胃家实 燥粪搏结 坚实 攻下通腑 脾约病与脾阴虚的鉴别 脾约 便硬,溲数 慢性 润肠通便 大 便 难 症 外见形体消瘦 病 作 阴液不足 状 内见饮食不化 程 用 脾阴虚 口干消渴 急性 滋养脾阴 临床应用 临床上本方用于慢性便秘 “胃气强”——胃气强故任攻 主要治其胃强,但也要照顾到脾弱 尤在泾:大黄、枳实、厚朴所以下,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厚。用蜜丸者,恐速下而并伤及脾也。 本方配伍对后世有启发,即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 (三)肾着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原文第16条) 讨论(甘姜苓术汤证) 1.病因病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寒湿之邪留于肾之外府 2.证状:“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证状(甘姜苓术汤证) 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寒湿痹着之象 形如水状——当见浮肿之证 反不渴——上焦无热;亦可与水气鉴别 小便自利——相对自利;亦可与水气病鉴别 饮食如故——脾胃不虚 腹重如带五千钱——湿性重着 与肾虚腰痛的不同 肾着汤证 腰部重着,局部冷痛,与天气变化有关;小便相对自利;全身情况轻;舌苔白厚,脉沉迟,可能尺脉旺。 肾虚(阳虚) 腰部酸痛,腰膝酸软,足跟痛,全身冷,得温则舒,与天气变化无关;小便不利(肾气丸证夜尿多);伴头晕目眩耳鸣、性功能减退,舌苔薄白,脉弱尺沉。 配伍特点(肾着汤) 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运用 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