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特色 用活历史教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挖掘地方特色 用活历史教材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观的改变也逐渐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所谓课程观的改变指的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死板的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后者则要求灵活的运用教材,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授课的史料依据之一,不必拘泥于教材。无疑,后者的推行更有利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进步,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中,新课程观指导下的教材的使用十分灵活,方法多样。笔者就发现恰当地利用地方史知识,实现其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活用教材的作用。 一、地方史特色引领课堂教学的意义 地方史特色内容的有意识使用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推动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 1.让历史课堂教学接上“地气”,引发学生的感同身受。传统的历史教学侧重于国家层面的宏大历史叙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个缺陷,即历史的虚化。尤其对于大部分非传统历史大事发生地的学生而言,历史似乎离他们很远,历史是冷色调的,无法形成切身的体会。而地方史内容的适当引用则会改变这种情况。如笔者对于福清本地的一拂街、豆区园、瑞云塔、海口桥以及牛田大捷等地方历史进行介绍后,学生突然间觉得自己平时视若无睹、城市活了过来,历史似乎也鲜艳、活泼了起来。 2.让历史课程内容巧妙“翻身”,体现课堂的教学新意。新课程改革强调对课本教材的灵活使用,不拘一格使用教材。地方史内容的恰当使用则可以很好达到这个目的。如在讲述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节课《辛亥革命》一节课时,就可以与福州本地的历史名人林觉民的事迹相结合,以林觉民的一生经历贯穿课堂教学,虚化课本具体史实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3.让历史课堂教学衔接“高考”,平稳学生的答题心态。自从我省自主历史高考命题后,具有地方史色彩的高考试题开始频繁出现,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从选择题延伸至主观题。如今年高考第38题主观题就引用了我省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的话作为材料之一,第41题选修C则直接就考察的是闽台间的关系。这种题型题意的创新,无形中也在增大着答题的难度。而平时课堂上有意识的贯穿地方史内容的介绍,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对此类题目的陌生感,为其顺利答题创造一定的平稳心态。 二、地方史特色引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地方史内容的使用要分门别类,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 地方史内容数量众多,纷繁复杂,有的简略,有的详细,有的与教材内容水乳相交,有的却貌合神离,运用时一定要认真筛选,给予其最贴切的运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如叶向高虽然是福清本地最知名的历史名人,但鉴于其事迹与教材知识的契合度不高,因此只能在教学当中的某个环节局部使用。笔者最经常是在讲授必修一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节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引用其故事的,或作为导入,请学生判断民间传说叶向高“三度为相”的说法是否正确,或作为例子来说明代内阁制度。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有的地方史内容却由于其与教材知识的高度契合,能很好地配合课程主题,却可以作为贯穿整节课堂提纲挈领的重要材料来使用,最典型的如福州本地的历史名人林觉民的事迹与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节课《辛亥革命》的关系。 2.地方史内容的使用要认真构思,充分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地方史内容的恰当使用能够极大地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教材观”的转变,因此,当发现了某些与教材知识、主题关联度非常高的地方史史料时,就应该积极、充分地进行使用。如笔者就曾经利用林觉民的事迹对《辛亥革命》一节课进行了如此的设计: 首先,用林觉民的照片和《与妻书》导入。其次,用林觉民的人生经历引出辛亥革命的大事及评价。此处,笔者创设了三个相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等相关知识积极进行探究学习: 第一,林觉民等人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教师出示林觉民故居的相关图片,介绍其故居的规模,引导学生体会“优越安逸的生活条件”与“危险艰苦的革命活动”之间的巨大反差,思考推动林觉民做出如此人生选择的动机是什么?由此引出本课的一个知识点:辛亥革命的背景。 第二,林觉民和他的战友们如何进行革命的?在林觉民牺牲后,他的战友们如何继续革命,最终实现他们的共同理想的?由此,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的相关材料引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史实。 第三,林觉民对于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否满意?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出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引申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本环节的探究带有开放性的特点,允许学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