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失误举隅.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失误举隅.doc

  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失误举隅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讹误之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对校勘记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华本《南齐书》 校勘记 失误   中华本《南齐书》是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云彬先生编辑整理的,是目前该书最好的本子。它在参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地考核了有关的典籍,并将其成果以校勘记的形式附载于原文之后,大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研究与利用。然而,智者千虑,或有所失。同样,校勘记中也偶尔有一些遗漏和讹误之处。这些失误虽然是瑕不掩瑜,但毕竟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理解。今不揣浅陋,将对其中一些加以校改,并对校勘记中有些两是或存疑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不敢自是,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有以教之。文中所引均以中华书局1997年印本为准。   1、元嘉初,徙为威烈将军、济南太守。(p.2,右第4行,卷1)   校勘记云:殿本改“威烈”为“武烈”。按《宋书·百官志》有武烈将军,无威烈将军。   按:南朝时因战乱频繁,刺史、郡守多加将军、校尉等军号,兼领军民。但“秦汉的将军本是将领之职,但在汉末它们已有虚衔化的趋势。进入魏晋,将军号迅速增殖,不久就演化成了独立于军职的军衔阶梯。”[1]故此时各刺史、太守所加均为散号将军。而“散号将军主要用以奖励军功,故南朝寒人获军号者极多,并且大多初除便为四品,稍迁便至三品。”[2] “因此,自刘宋以降,士人带军号者多为三品、四品,除授五品以下军号的例子甚为少见。”[3]上文承之为扬武将军,《宋书·百官志下》:“宁朔至五威、五武将军”为第四品,而武烈将军为四十个杂号将军之一,为第八品。义熙至元嘉初,未见承之有何大过,不应将其军号由四品遽贬至八品。再据《宋书·萧思话传》,元嘉九年,承之为建威将军,再迁至龙骧将军。由扬武至建威再至龙骧,已均属超迁,但均在同品之内。若以武烈迁至建威,其间跨越4品27级,似不甚可信。因而,“徙为威烈将军、济南太守”固然不确,但改为“武烈将军”亦恐未达。   2、迁右军将军(p.3,右第10行,卷1)   校勘记云:按《文选》五十九《齐安陆昭王碑文》注引作“冠军将军”,疑“右军”为“冠军”之讹。承之先为龙骧,稍迁冠军,资序正合。若右军将军,为四军之一,领宿卫营兵,非杂号将军之比,时承之无殊勋,不当超迁居之也。   按:《建康实录》作:“入为右军将军”;《南史》卷4《齐本纪上》作:“迁右军将军。”疑此或为“右将军”之讹。右将军略高于一般杂号将军,魏、晋、宋、北魏均为三品,可用作军府名号。而承之加官早已为龙骧将军,亦是三品,由龙骧将军迁至右将军,应属正当。且“右将军”衍作“右军将军”也属可能。而《文选》此注仅为孤证,不足据改。   3、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梁土民思之,于峨公山立庙祭祀。(p.3,左第5行,卷1)   校勘记云:“土”殿本作“士”。张元济校勘记云作“士”讹。按《南史·齐纪》避唐讳,去“民”字,作“梁土思之”。又《建康实录》光绪甘氏桑泊草堂翻宋本作:“梁士思之”。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之“校勘记”云:“宋刻本‘士’作‘土’,徐本[4]、《南史》同。”   按:“士民”一词或无误,典籍中多有之,义即士人,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士绅阶级。《诗经·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荀子·致仕》:“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管子·王辅》:“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再《南齐书》中,除此之外“士民”一词尚出现6次:卷2《高帝下》:“贤能悉心,士民致力,用获拯溺龛暴,一匡天下。”又同卷:“末路屯夷,戎车岁驾,诚籍时来之运,实资士民之力。”卷22《豫章文献王嶷传》:“窃承贵州士民,或建碑表,俾我荆南,阅感无地。”卷24《柳世隆传》:“彼土士民,罹毒日久,今复相逼迫,投赴锋刃。”卷25《垣崇祖传》:“崇祖启明帝曰:‘淮北士民,力屈胡虏,南向之心,日夜以冀。’”卷59《氐传》:“沈攸之资十年之积,权百旅之众,师出境而城溃,兵未战而自屠,朝廷无遗镞之费,士民靡伤痍之弊。”另,《南齐书》中以“士”为构词单位的成词尚有“士庶”、“士女”、“士众”、“士马”、“士卒”等,如“初,沈攸之欲聚众,开民相告,士庶坐执役者甚众。”[5] “但顷小大士庶,每以小利奉公。”[6] “发江津,士女观送数千人,皆垂泣。”[7] “会青州援军主刘弥之背逆归降,祖隆士众沮败。”[8] “罔蔑宗子,驱略士马。”[9] “休范率士卒攻垒南,嶷执白虎幡督战,屡推却之。”[10]由此观之,似作“士民”更佳,尤其是卷22《豫章文献王传》中的用例,更是十分明显的佳证。当然,“土民”一词,在古代也并非没有,只是出现的比较晚而已,如《梁书》卷3《高祖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