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讯问笔录的证明力
1、相关定义
1.1、司法认知的概念
上的知悉,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在审理案 件时对某些特定的事项,不需要当事人举证,也无需调查取证,就直接认定为真 实,并以此作为判决的依据。也有观点认为”司法认知,也称审判上的认知或 审判上的知悉,是指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认定的事实,法官依申请或依 职权初步认定其为事实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2从某种意义来说,诉讼过程即是 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案件事实需要有证据证明是总的原则,违反这个 原则被认为是触犯自然正义(natural justiCe)。但由于”事实审理者的头脑不 完全是一张白纸,等待当事人在上面写字”。3因此,也存在”一切事实必须以证 据予以证明的总原则的例外”。司法认知的主体仅限于审判机关,法院依职权对 特定事项进行司法认知,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对特定的事项采取司法认知,但没 有自行采取司法认知的权利和资格。司法认知的对象是特定事项,不仅包括案件 事实,而且应包括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有学者认为”事实”包括证据事实和案件 事实。案件事实是法律规定的事实要件,即证明对象。同类案件的案件事实均相 同,具有普遍性;而证据事实是用来证明特定案件事实的事实,因个案而异,具 有特殊性。论者实质是将司法认知的对象仅限于事实,而把法律摒弃在认知范 围之外。司法认知的事项无需证据证明,通过采取司法认知,法院可以直接认定 某一个事实的真实性,对司法认知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法院也无需查证。 司法认知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定,许多国家对之皆有详细、完善的 规定。英国证据法把司法认知理解为一切事实必须以证据予以证明的总原则的例 外。换言之,某些事实不需证明,法官援用本规则时将宣告:”本院在审判上知 道此事”美国联邦证据法第201条将裁判事实上的司法认知分为两类:一是在审 理法院地域管辖范围内众所周知的事实;二是能借助渊源作出正确的、迅速的确 定的事实,有关渊源的正确性是不能置疑的。另外,美国对立法事实,对国内法, 外州法,外国法和国际法海商法的司法认知规定在《联邦民事诉讼法》,德国民 事诉讼法第291条定,法院对显著的事实,不需证明可径直司法认知,第293 条规定,外国的现行法、习惯法、自治法规,只限于法官所不知道,应该予以证 明。换言之,法官对外国的现行法、习惯法,自治法规等知道的,则无需证明而 直接司法认知。日本民事诉讼法第257条规定,显著的事实,无须证明,而前苏 联民事诉讼法第55条第l款也规定,法院有权评定某种事实为众所周知的而不 需要予以证明,这就是大陆法系一些国家对司法认知的规定,5之前我国民事诉 讼法对司法认知未加规定,1992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填补了我国司法认知方面的空白,2001年 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又进一步作了司法认知 方面的规定。然而1992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若干问题的意见》将司法认知与自认、推定、预决的事实(实际上是依据争 点效原理)并列在一起,未作区分;2001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 据法的若干规定》虽然将自认分离出来,然而,该条文仍将司法认知与推定、预 决的事实并列在一起,常常使人将几者相混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国存在对司 法认知的理论研究落后司法实践的尴尬局面,正是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 研究成果的支援,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司法认 知有所规定,却还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
1.2、非法证据的概念
《诉讼法大辞典》对非法证据的释义为:”不符合法定 来源和形式的或者违反诉讼程序法取得的证据资料。” 1英国《牛津法律词典》对 非法证据的注释为:”通过某些非法手段而获得的证据。” 2中国学术界对什么是 非法证据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认为非法证据是指不符合法律规 定的证据内容、证据形式、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及程序方法的证据材料。具体 表现为证据内容不合法、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合法、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不合法、 收集或提供证据的程序、方法、手段不合法这四种情形,只要符合其中一种情形 就是非法证据;3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认为非法证据仅指在收集该证据的过程 中违反法律法规,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性权利的证据。以侵犯个人权 利的方式取得的非法证据与形式不合法证据或者主体不合法所取得的证据或未 经审查的证据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前者不能转化为合法证据,而后者通过补办合 法手续可以转化为合法证据。4 笔者认为我国之所以设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为了有效遏制在我国刑 事诉讼实践中诸多存在的滥用公权力的行为,而此类行为大多存在于证据收集阶 段。关于非法证据的定义,笔者认同杨宇冠学者的观点,即”若将非法证据的范 围扩大到所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论治安调解地现状及制度完善.doc
- 论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电影地影响.doc
- 论泰国广告中地美学诉求及其创意表达.doc
- 论海子诗歌中太阳意象和月亮意象地审美内涵.doc
- 论海峡两岸民商事判决地承认与执行.doc
- 论淮剧地通俗文化基质.doc
- 论清代后妃制度地.doc
- 论清代地民事调判制度.doc
- 论清唱剧选曲《天神赐粮》地艺术风格.doc
- 论清政府海防海军建设地误区.doc
- 小学科学:ESP8266智能插座电路原理与动手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开放浪潮下我国多层次监管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质量分析与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科技监管中的数据治理与合规性要求》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多材料制造与复合材料应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植物工厂多层立体栽培光环境调控技术对植物生长发育节律的调控机制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销售团队年度业绩总结.docx
- 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危机防范.docx
- 银行网络攻击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docx
最近下载
- 悬挑脚手架、落地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doc VIP
- 分级护理制度精编PPT课件.pptx VIP
- 梁德清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及评定标准.doc VIP
- 建筑施工技术(千年土木 小筑拾遗)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docx VIP
- ABB.ACS580替换550指南了解.pdf VIP
- 2025年公需课《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题及答案.doc VIP
- 建筑施工技术(千年土木 小筑拾遗)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docx VIP
- 2023兖矿能源定向委培考试.pdf
- 潮汕工夫茶调研报告.docx VIP
-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生活中的物理”探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