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届硕士学住论文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病变部位(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作用。
现代学术界普遍的认识都把归经看作是定位、定向的药性理论,即:归经是中药对中
医所言的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1。归经理论形成后,历代医家就将此说应用于方剂
的解说、发明及指导组方用药,并不断地完善。归经理论是优于四气五味理论的阐述
方剂配伍的方法,在中医脏腑辨证和遣方制药之间架起一座简洁的桥梁,使理、法、
方、药的结合更紧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1。
正鉴于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阐明中医药理论的重要手段,亦是发现和分析
复方配伍规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中药归经植生于中医传统理论,有关归经的内涵、
形成依据等争议较大,且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上,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共识。在
对中药归经理论形成依据的分析基础上,笔者推论复方配伍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具
有一定的影响,即现代有关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应注重复方配伍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利用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和数据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对药为中药复
方的基本研究单位,探索性地建立复方中药归经实质研究的新模式和方法。
黄甍、茯萃及其对药对脾虚大鼠舾一肠轴vlP的影响与归经的相关性研究
理论研究和实验课题设想的建立
1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与理论依据
1.1归经理论的起源…。1
中药归经理论源于《内经》的“五入”,即:“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
苫先入心,甘先入膊,辛先入肺,威先入肾”。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六经分经用药,
为归经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含义开始与经络理论相结
合,如《食疗本草》中有绿豆“行十二经脉”的记载。《本草衍义》在论述这些时言
及“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归就肾经”,首次提出了“归……经”
的字句。把归经概念作为药性记载而提出来的是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医家张洁古,在
其所著《珍珠囊》和《医学启源》等书籍中已有了“蒿本乃太阳经风药”:石膏“乃
阳明经大寒之药”等记载。明清时期归经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趋于成熟。明清医家
的药学专著大都把归经作为固定的内容专项列入。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谬仲醇
的《本草经疏》、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等均刊载有关归经理论,并倡导研究
归经理论应循“发明经旨、适当于用”的原则,为归经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打下良好
基础。“归经”一词的正式提出者是清代的沈金鳌,在其《要药分剂》中把历代本草
书中论述归经的名称如“引经”、“向导”、“行经”、“入”、“走”、“归”等名词统称为
“归经”。
根据文献记载,在汉代之前,中药即以复方的形成来防治疾病,在《黄帝内经》
中就已有了比较系统的指导遣药组方的基本理论。中药归经理论形成的金元时期及发
展成熟的明清时期,复方已成为医家用药的主要形式。因此,归经理论的形成应源于
古代医家长期的复方配伍临床实践,其形成后又对临床组方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
用,并在I临床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
1.2归经理论的形成依据”3
归经理论是建立在脏腑经络辨证基础之上的,归经的确定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
病位为其依据,但因历代医家使用的辨证方法不同,采用确定药物归经的依据也有所
不同,现代文献研究认为中药归经形成的依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山东中匡药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1.2.1以药物所治病证确定药物归经
1.2.1.1以所治病证的脏腑归属为依据确定药物的归经中药归经理论的确定可直
接以治疗本脏本腑的病变为依据,也可以所治脏腑所主组织器官的病变为依据。如临
床上将能治疗心悸怔忡的药物归入心经,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归入肺经等就属于前
者;而按照中医传统的整体观念,临床上也把治疗可联系内在脏腑经络的体表病变的
药物进行了归经,如能治疗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角弓反张的药物根据肝
主筋的认识而归入肝经等。
1.2.1-2以所治病证的经络归属为依据确定药物的归经中医认为经络和脏腑是不
可分割的整体,治疗经络所及部位的病变,也是治疗脏腑所主组织器官,因此将可以
治疗经络循行部位病变的药物也归入某经。如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
上肢夕f-#N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路径及其效果研究.pdf
- 健脾疏肝活血法对慢性胰腺炎纤维化大鼠胰腺组织细胞凋亡作用机制影响的研究.pdf
- 人参山楂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2例的临床观察小结及人参山楂饮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pdf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pdf
- 信任、政治关系与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相互影响的研究.pdf
-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务员形象问题之研究.pdf
- 调督通脉针刺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NF-κB的影响.pdf
- 股权制衡如何影响经营性会计应计的可靠性%3f——关联交易视角.pdf
- 镀金对金属全冠固位力的影响.pdf
- 三峡库区排污口下游污染物降解规律的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