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二轮专题复习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考点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归纳整理 表一: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礼““中庸”;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性相近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老子 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齐物、逍遥、天道与自然无为 韩非 以法治国,君主集权, 主张变革,与时俱进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朴素 考点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考点梳理: 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思想主张 2、“罢黜百家”“大一统” 1、“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作用 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 限制君权,体现仁政 新儒学兼采各家之长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不 同 点 相 同 点 原因 对儒学态度 手段 作用 目的 实质 作用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立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排斥、打击 尊崇(独尊儒术)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儒学遭受毁灭性打击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 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比较“罢黜百家”和“焚书坑儒” 考点梳理: 材料: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汉代儒学 1.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2.儒家思想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 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分) 针对史学界对董仲舒的几种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材料1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过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期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材料2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很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如果同意第一种观点,则主要从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并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从而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角度阐释。 若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从儒家长期独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等消极影响的角度分析。 材料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 考点梳理: 宋明理学 :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实践、学习明道德之善;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内心反省。 考点梳理: 宋明理学 :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