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宗璞.pdf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宗璞.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封面 扉页 出版前言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梦回蒙自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耳读 《朱自清日记》 三松堂断忆 蜡炬成灰泪始干 散失的墨迹 他的“迹”和“所以迹”——为冯友兰先生一百一十年冥寿作 《冯友兰集》序 人和器——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 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 南联大”书面发言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安波依十日 道具 九十华诞会 心的嘱托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今日三松堂 一九九三年岁末五日记 书当快意 人老燕园 忆当年—— 《新理学》七十岁 对 《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 向历史诉说 致丁果先生信 给古人少许公平 花朝节的纪念 怎得长相依聚——蔡仲德三周年祭 哭小弟 悼张跃 忆朱伯崑 祭母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 附录 文武合一的桥梁——记军官与教授座谈会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国学访谈: 《新理学》七十年 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 钟肇鹏 满纸荒唐言——评何兆武的口述臆想历史 李真 冯友兰 郑朝宗 论教育家冯友兰 蔡仲德 冯友兰先生传 陈来 后记 出版前言 著名作家宗璞数十年来写了大量散文,关于她的父亲冯友兰先生的 文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此书为这类文字的结集,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对冯友兰先生的家庭生活、人生经历、学术思想的回忆和记述,对有关 事实的澄清,以及冯先生的学生、助手的回忆等。为了增进读者对冯友 兰先生的了解,特地收入了冯先生本人写于不同时期的三篇文章,并编 入几篇他人写作的文章和报道作为附录。 这本书的约稿开始于二○○七年夏天,到编校完成已是二○一○年春 节前夕了。此时虽仍寒气逼人,却已掩不住阵阵春意。屈指算来,二○ 一○年正值冯友兰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冥寿一百一十五岁。此书正可作 为一本纪念文集,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藏着一段历史和一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清华园内工字厅西南,有一片小树林。幼时觉得树高草密。一条小 径弯曲通过,很是深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树林的西南有三座房屋, 当时称为甲、乙、丙三所。甲所是校长住宅。最靠近树林的是乙所。乙 所东、北两面都是树林,南面与甲所相邻,西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潺 潺,流往工字厅后荷花池。我们曾把折好的纸船涂上蜡,放进小溪,再 跑到荷花池等候,但从没有一只船到达。 先父冯友兰先生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已经载入史册。他自撰的茔 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他一生都在学 校工作,从未离开教师的岗位,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和清华分不 开的,是和清华的成长分不开的。这是历史。 一九二八年十月,他到清华工作,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先在南院 十七号居住,一九三○年四月迁到乙所。从此,我便在树林与溪水之间 成长。抗战时,全家随学校去南方,复员后回来仍住在这里。我从成志 小学、西南联大附中到清华大学,已不觉是树林有多么高大,溪水也逐 渐干涸,这里已不再是儿时的快乐天地,而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一九五 二年院系调整,父亲离开了清华,以后不知什么时候,乙所被拆掉了, 只剩下这一片青草覆盖的地方。 清华取消了文科,不只是清华,也是整个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 失。同学们现在谈起还是非常痛心。那时清华的人文学科,精英荟萃。 也许不必提出什么学派之说,也许每一位先生都可以自成一家。但长期 在一起难免互有熏陶,就会有一些特色。不要说一个学科,就是文、 理、法、工各个方面也是互相滋养的。单一的训练只能培养匠气,这一 点越来越得到共识。 父亲初到清华就参与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清华的归属问题,从隶属 外交部改为隶属教育部。他曾作为教授会代表到南京,参加当时清华的 董事会,进行力争,经过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和大家的努力,最后清华隶 属教育部。我记得以前悬挂在西校门的牌子上就赫然写着“ 国立清华大 学” 。了解历史的人走过门前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清华大学的成 立,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的标志。 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除教书、著书以外,他一 直参与学校的领导工作。一九二九年任哲学系主任,从一九三一年起任 文学院院长。当时各院院长由教授会选举产生,每两年改选一次。父亲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