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文化景观这使得彝族生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自然地理概况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地区以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地区都更为落后。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针对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单从经济方面来看,他们无力改变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制约? 民居方面,人要生存都离不开栖居地,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就形成了不同的民居景观,彝族也不例外。在村寨的选点上,就体现了彝族对所住地自然环境的认识,“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耕”,他们选择向阳的半山坡作为居住地,冬暖夏凉,气候适中,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在过去优良的生态环境中,既可上山放牧采集,又可下山种田。这种民居的选择透露出当地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关系。除民居选点之外,彝族的建筑风格也充分体现出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同”、“柱”、“势”三个观念模式是构成彝族建筑营构活动最深层的思想观念“同”是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追求人人合一的大同理想,决定了建筑平面的配置思想;“柱”是对超现实生活层次的认识,是沟通天、地、神、人不同层面的通道,它形成了建筑的立体空间设计意向赋予建筑精神意义;“势”是阴阳、动静等生命力的强弱及位置,它是“同”和“柱”的综合与统一,它造就了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建筑环境观,使人的现实要求与精神要求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互动中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由同、柱、势组成的建筑深层心理观念系统,体现了彝族强烈的生命本源的观念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的影响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离不开自然”,彝族的服饰也是独具特色的。服饰的产生、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彝民为例,他们因大多居住于高寒山区及二半山,其生产方式是半耕半牧。畜牧业在彝区生产活动中占相当的比重。所以在服饰上也体现出畜牧业的特点。比如 “擦尔瓦”、“披毡”等,其制作原料皆为羊毛。彝族大凡人死,尸体必覆一件“双披毡”。双披毡如同汉区棺材一般重要。大多在生前邀请赶毡能手制作好,并加以珍藏以备临时急用。为避寒冷,女子所着裙子,采用层迭以增保暖。脖颈佩围牌,以防寒气袭入。彝区山川阻碍,形成居住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