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鉴定机构混乱状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鉴定机构混乱状况

《瞭望》文章:民间文物鉴定疑团  《瞭望》文章:民间文物鉴定疑团   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处在一线的鉴定人员几乎只剩道德约束这最后一道防线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畅张舵   盛世兴收藏。我国民间文物收藏队伍已接近7000万人,民间文物收藏市场正展现勃勃生机。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采访中了解到,伴随着市场的飞速发展,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的诉求,过分追求商业化,甚至非法牟利,严重影响了文物收藏和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和业内专家的关注。   文物专家不堪“鉴宝”类电视节目“恶搞”   本刊记者在京津两地采访时了解到,不少专家和群众对目前社会上个别收视率颇高的“鉴宝”类电视节目深恶痛绝。一位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告诉本刊记者,他曾被邀参加过某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上节目前曾被暗示要把一张在拍卖会上估价10万元而流拍的字画估出70万元的价格。“这种做法干扰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助长了老百姓的投机、暴富心理。”这位专家愤怒地说。   一位在国家级博物馆工作的研究员有一次被一家电视台收藏栏目的工作人员邀请去参加节目,并被要求在参加节目时故意抬高标的物的价格。这位专家当即拒绝并提出批评,但对方却回答说“我们这是娱乐,不用那么认真吧”。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最近完成了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文物鉴定情况调查”。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国内荧屏上至少活跃着十几档收藏类节目。其中一些节目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怂恿参与节目的专家为藏品开出不实天价,很大程度上误导了老百姓。以编织财富故事、炒作文物市场价值为目的的个别“鉴宝”类电视节目为民间文物鉴定帮了倒忙。   一位在文物界的工作者向本刊记者反映,“我父亲自从看上了一个鉴宝类节目,就像着了魔似的整天搜罗一些古旧物,总想着哪天能一夜成了宝贝,我给他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他呼吁,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良影响。   据记者观察,目前已经有不少文物专家都抵制参加类似的鉴宝类节目,但这类节目仍然非常红火。一位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委员表示,这类节目的火爆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老百姓对文物收藏知识的渴求和当前可信赖的民间文物收藏咨询服务的匮乏。  民间文物鉴定机构泛滥   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文博系统内的文物鉴定机构和专家资源大多对内不对外,私人收藏者在有鉴定需求时往往无处觅权威。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社会文物处处长王莉说:“国家文物局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要求帮助鉴定手里的文物,但我们只能介绍他们到地方的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等机构。”   目前各地的这些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除了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定时间免费向老百姓提供咨询外,其他时间根本无暇顾及民间文物的鉴定,更谈不上主动地、有组织、有专人、成系统地向社会提供服务。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队伍的壮大,民营性质的民间文物鉴定机构发展迅猛,对满足群众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准入门槛低、又缺乏法律监管,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专家反映,从国子监到雍和宫一公里路就有四个鉴定机构,高碑店每公里就有十个。   中国文物信息中心此次调查的80余家文物鉴定中介机构中,有的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有的自称经过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还有许多鉴定中介机构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部分机构从事民间文物鉴定的人员构成很不规范,他们当中有“自学成才”的收藏家,有仅在社会上某鉴定培训班学习过几天而取得“结业证书”的非专业人员,也有个别国家和地方文物鉴定委员会的成员以各种方式从事商业性的民间文物鉴定业务。这些鉴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职业道德素质也高低不齐,造成民间文物鉴定的收费标准、定级标准、鉴定流程等差异悬殊且难以保障鉴定的质量,因鉴定而引起的民事纠纷频频发生。   浏览互联网,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所谓的文物鉴定师培训也比比皆是,有的短期班,把文物鉴定划为核心课程,五天就能颁发“职业岗位培训证书”。   鉴定机构泛滥的同时,鉴定证书也越来越变味。本刊记者日前在走访北京古玩城时发现,鳞次栉比的古代陶瓷专卖店里,摆放着数目惊人的号称“古瓷”的商品,当记者询问能否“保真”时,不少店家告知“两千块钱给你开个鉴定证书”。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社会危害严重。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估计,国内外市场上流通和私人收藏的所谓“红山文化玉器”数以万计,而实际上真品不超过500件,绝大部分都收藏在国有博物馆里。大量赝品充斥市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流通秩序。  民间文物鉴定活动监管缺位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