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平寰宇记卷十{乐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许之标初校,郭声波初审}
太平寰宇記卷十(樂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許之標初校,郭聲波初審)
河南道十
陳州
陳州。淮陽郡,今理宛丘縣。昔庖犧氏所都,曰太昊之墟。《禹貢》為豫州之域,星分心宿二度。周初為陳國,武王封舜後胡公媯滿于此,以奉舜祀,以備三恪。至春秋時,為楚靈王所滅,乃縣之。後五年,復立陳惠公。後五十六年,楚惠王復滅陳,而其地盡為楚所有。又楚襄王自郢徙于此,謂西楚是也。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地。秦滅楚,改為潁川郡。漢為淮陽國之地。後漢如之。晉為汝南郡、梁國二境,兼置豫州,領郡國十,理于此。後魏得之,又立為陳郡。至天平二年,以淮南内附于此,置北揚州,理項城,以居新附之户。高齊天保二年,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隋開皇十六年,于宛丘縣更立陳州。煬帝初州廢,又為淮陽郡。唐武德元年,平房憲伯,改為陳州,領宛丘、箕城、扶樂、大康、新平五縣。貞觀元年,廢新平、箕城、扶樂三縣,三年,復以沈州之項城、溵水二縣來屬。沈州即今潁州沈丘縣。長夀元年,置武城縣。證聖元年,置光武縣。天保元年改為淮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陳州。晉天福六年升為防禦州。開運二年升為鎮安軍。漢天福十二年降為刺史州。周廣順元年又升為防禦州,二年復為鎮安軍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六,今五:宛丘、項城、商水、南頓、西華。一縣割出:太康。入開封府。
【州境】 東西一百三十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百四十五里,西至西京七百里,西至長安一千五百里,東至亳州二百五十五里,南至蔡州平興縣二百五十四里,西至許州二百八十里,北至雍丘二百二十三里,東南至潁州三百里,西南至蔡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開封府三百一十里,東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户】 唐開元,户,五萬二千六百九十七。皇朝,户,主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三,客一萬一千四十八。
【風俗】 《書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故文字之興,起于陳州也。于是,風俗舊多儒學。周武王克商,封舜後于陳州,為胡公配以長女,婦人尊貴,好祭祀,其俗事巫。故《詩》曰:“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人物】 逢滑。子張。姓顓孫,名師。鄭當時。黄霸。袁渙。何曾。謝向。王隠。陳郡人,撰《晉書》八十卷。袁宏。殷仲文。俱陳郡人。謝瞻。謝靈運。謝惠連。皆陳郡陽夏人。袁淑。陽夏人。謝莊。
【土産】 絲、綿、綾、絹。
宛丘縣。舊七鄉,今二鄉。本漢陳縣。春秋時,楚滅陳,縣之。秦、漢仍為陳縣。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晉屬梁國。宋屬南梁郡。高齊文宣帝省陳郡,仍移項縣理于此。隋文帝立陳州,改項縣為宛丘縣。陳州,州城枕蔡水,周迴三十里。洧水,西自許州鄢陵縣界流入。蔡水,自西北流入,經縣東一里。州理城,楚襄王所築,即古陳國也。庖犧氏、神農氏並都于此。及楚頃襄王,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于此,為秦所滅。宛丘,在縣南三里,高二丈。《爾雅》云:“陳有宛丘。”《詩·陳風》云:“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清丘,在縣東北五十里,高二丈五尺。《古老傳》云:“漢淮陽王,常登此丘遊望,聞漢中有清丘,故遥取為名。”硯丘,在縣東南四十里,高五丈。《古老傳》云:“楚王滅陳于此,宴會軍士,遂名醼丘。”後人語訛為硯丘。 固陵,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一丈二尺。按《史記》,項羽南走固陵。即此陵也。今俗呼為穀陵。辰陵亭,在縣西南四十里。《春秋》云:“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杜預注云:“陳地,潁川長平縣東南有辰亭。”陳佗溝,在縣北一十里,上從安仁溝出入縣郭。《古老傳》云:“陳公子佗開,所以灌溉也。”《毛詩·墓門》刺陳佗,無良師傅也:“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五梁溝,按《圖經》云,西南十里從西華縣界,洧水出,東流入谷水。《古老傳》云:“此溝,有五橋渡因名焉。”《水經注》云:“洧水,南經長平縣故城西,又南分為二水。支水,東出謂之五梁溝,南出謂之雞籠水。”故水會處有籠口之名。淮陽城,《晉地道記》:“陳城西南角有淮陽城,漢淮陽國城也。”谷水,《水經注》云:“上承澇陂,南暨犖城,皆為陂也。陂水東流謂之谷水,東經澇城北,又東流入于沙水。”新平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書·地理志》:“淮陽國,有新平縣。隋開皇十六年,分亳州武平縣于此置臨蔡縣。大業二年廢。唐武德元年,復置新平縣,八年,省入宛丘。博陽城,在縣西南四十里。《漢書·地理志》:“汝南郡有博陽縣。”應劭曰:“侯國也,王莽曰樂家,漢丙吉所封之邑。”南陽城,在縣東三十里。後魏太和三年,於此置南陽、武定等縣,七年廢。陳侯弩臺,在縣南一里。《後漢書》:“陳敬王曾孫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黄巾賊起,寵有强弩數千張,出軍都亭,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百姓歸之。”開元九年,移孔子廟于臺上。偶臺,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二臺相對,各高二丈。《古老傳》云:“淮陽王城伎樂之處,一云偶仙臺,一云舞伎臺也。”貯糧臺,在縣南二十里。《古老傳》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