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改.ppt.pptx

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改.ppt.pptx

  1.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改.ppt

第4章 地下水的运动的基本规律;4.1 基本概念 4.2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3 结合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4 饱水粘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4.5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4.1 基本概念; 概化条件:不考虑骨架,骨架和空隙全部被水充满;不考虑地下水实际运动途径的迂回曲折,只考虑运动的总体方向。;4.1.2 渗透的运动要素;松散岩石孔隙中的水示意图;渗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通过任一断面的渗透流量等于通过该断面的实际流量; 2)作用于任一面积的渗透压力或水头等于作用于该面积的实际压力或水头; 3)渗透通过任一体积所受的阻力等于实际水流通过该体积所受到的阻力。;实际流速(u)与渗透流速(V)的关系:;2、水头与水力梯度: 水头:渗流场内任一点的测压水头(Hn)是该点测压高度(hn)与此点到基准面距离(Z)之和。Hn=Z+hn=Z+ P /γ;P--A点静水压强,γ--水的容重。; 水力梯度:渗流通过A点单位渗流途径长度上的水头损失称为水力坡度。 I = dH/dL 或 I =(H1-H2)/ L;3、流线、迹线、等水头线和流网: 流线:同一时间内不同液流质点的连线,这根连线上的各液流质点速度矢量都与这根连线相切。 迹线:某一液流质点在某一时间段内的运动轨迹。 等水头线:水头值相等点的连线。; a) 潜水等水位线: 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潜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称为潜水等水位线。 从潜水等水位线图可获得如下信息: 确定潜水流向、确定水力坡度、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确定潜水埋深,判断泉水、沼泽出露点。;b)承压水等水压线: 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为承 压水等水压线。 从承压水等水压线图可获得如下信息: 确定承压水流向、 确定承压水水力坡度。 等水位(压)线密, 水力坡度大; 等水位(压)线疏, 水力坡度小。; 流网: 在渗流场中,流线与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 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为正交网; 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为斜交网。;流网的类型: a) 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均质:在同一含水层中,各处的渗透系数???等。 各向同性:含水层中任一点的渗透系数在各个方向无变化。;1)在河渠附近的流网: 地表水体的断面看作等 水位面,地表水的湿周是 一条等水位线。 2)承压含水层:隔水边 界无水量通过,流线平行 隔水边界。 3)无入渗补给和蒸发排泄时: 潜水面是一条流线。 4)有入渗补给时:潜水 面既不是流线,也不是等 水位线。;b) 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两层平行等厚渗透系数分别为K1、K2的岩层,K2=3K1:等水位线间隔一致,流线密度K2为K1的三倍 。 流线通过不同渗透性的两套地层K2=3K1,等水位线密度K1为K2的三倍,流线相等。; 含水层中有强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向其汇聚。 含水层中有弱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绕流。;河间地块流网图;4.1.3 渗流的分类;2、稳定流与非稳定流: 渗流场中任一点处的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等)不随时间变化的渗流称为稳定流。  例如水头:H=f(x,y,z);  否则为非稳定流。   例如水头:H=f(x,y,z,t)。;3、层流与紊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的质点有秩序、互不混杂有规则的运动称为层流;否则为紊流。 ;4、一维流、二维流、三维流: 一维流:在渗流场中,速度向量与任一坐标轴相一致的渗流称为一维流。 二维流:渗流场中,速度向量与某一坐标平面平行的渗流称为二维流。 三维流:渗流场中,速度向量不与某一坐标平面或轴线平行的渗流为三维流。;4.2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2.1 达西定律 1、实验原理和过程: 渗流的基本定律是 法国水力学家达西( Darcy) 于1856年经 过大量实验发现建立 了地下水层流运动的 基本规律。;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单位时间内通过筒中砂的流量Q与垂直水流方向的介质面积F及上下测压管的水头差ΔH成正比,与渗透长度L成反比。 Q = K ×F×ΔH /L 因为 : V=Q / F I =ΔH /L V=K × I 4-3式 式中:K----渗透系数(m/d),V----渗透流速( m/d ),I----水力坡度 这就是著名的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渗透系数(K)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