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枪支不报罪主观罪过之揭示.docx

丢失枪支不报罪主观罪过之揭示.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丢失枪支不报罪主观罪过之揭示

丢失枪支不报罪主观罪过之揭示时间: 12-31 13:36 作者:赵子强新闻来源:正义网内容摘要:关于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目前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主要存在着过失、故意等截然对立的看法。对故意犯罪认识内容的曲解,对成立本罪的犯罪构成认识的片面,加之认定罪过时逻辑上的偏差是造成上述认识不统一的重要原因。要揭开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观罪过的真实面纱,必须从本罪的犯罪构成入手进行应然揭示,为此直接故意成为这一思维进路的必然结论。客观的超过要素作为目前刑法犯罪构成理论的补充对于分析本罪的主观罪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乃完善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之所需。关键词:丢失枪支不报罪直接故意犯罪构成 客观的超过要素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在所持枪支被盗、被抢或者丢失时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关于本罪的主体、客观方面的研究在学界已几近共识,然而对于该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的讨论却从未止息过,这无论是对刑法理论研究的统一性,还是对司法实践的操作性以及对行为人的人权保障等方面都是非常不利的。本文拟对丢失枪支不报罪的罪过形式加以应然揭示,希冀着人们对该罪的正确认识。一关于丢失枪支不报罪主观罪过的争论新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于刑法条文并未明确昭示出本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加之人们基于分析他罪时的思维惯性,使得人们在对该罪主观罪过的把握上意见迥异、相差颇多。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过失说。在认为本罪是过失犯罪的观点中,因认定过失的根据不一致,所以分歧尚存。有的观点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之所以为过失,是因为行为人对枪支的丢失主观上具有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有的观点认为行为人在明知枪支丢失而不及时报告的情况下,应当预见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严重结果之发生。因此,过失作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成为当然结论。(二)故意说。由于分析本罪角度的不同,持该说的学者在表述上也有区别。有学者认为:就丢失枪支而言,通常表现为过失,就不及时报告而言,行为人所持的明显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即明知自己不及时报告的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而故意不报告,就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言,一般表现为过失,但也不排斥存在间接故意的可能性和行为人既无故意又无过失的可能性。丢失枪支不报行为构成犯罪的关键并不是丢失枪支和造成严重后果,而是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报告是本罪的核心行为,认为本罪由故意构成。 另有学者明确指出是间接故意,认为本罪主观上是间接故意,行为人对于丢失枪支后不报告的行为是故意的,但是对于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不希望发生,因此不会是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这里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丢枪不报的行为会造成严重危害结果,而又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三)过失与间接故意说,认为行为人在实践中不报或者不及时报告枪支丢失可能存在两种心理态度:其一,行为人因马虎大意未发现枪支丢失而没有及时报告,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对严重结果发生是持过失的心理态度;其二,行为人已发现枪支丢失而不报告或不及时报告,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对严重后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已超出了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范围,应当视为间接故意。 行为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从罪过上讲,有些人对后果的发生明显是有过失的,但有些人对后果的发生则是放任的。 二对丢失枪支不报罪罪过之争的评析通过上述对丢失枪支不报罪主观罪过学说的陈列,不难看出,关于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观罪过在理论上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真理毕竟只能是惟一的,而且相互矛盾对立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也是逻辑学的当然结论。所以在揭开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观罪过的真实面纱之前,对前人观点加以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必不可少。本文拟从以下角度加以试评。(一)对犯罪故意认识内容的曲解这一点主要存在于持故意说的论者中间。犯罪故意是指明知其行为必然会或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犯罪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部分,认识因素表现为明知行为必然发生与可能发生危害社会之结果两个方面;意志因素表现在行为人的希望与放任两种态度上,这在学界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然而在犯罪故意之认识内容上尚存争议。主要存在以下主张:1、认识三要件说。该说认为行为人应当认识到除犯罪主观方面以外的一切犯罪构成事实,包括主体、客体、行为及其方式、行为对象、结果、因果关系等。此外,对法律明文规定必须明知的事件,也需有认识。2、认识二要件说。认为故意的认识内容包括犯罪客体或犯罪对象以及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如有学者指出,表明犯罪客体的事实、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及犯罪时间、地点的认识。3、认识一要件说。认为犯罪故意的认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