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艺术专业艺术哲学题库答案自己整理版
艺术哲学第一部分:名词解释0l、巫术说1西方学者关于艺术起源和本质的理论,极具影响力。2认为原始的艺术活动具有重大的巫术动机和目的,艺术是对巫术的模仿。3巫术说从人类历史活动、主题与课题的关系中考察和解释艺术的起源和本质,角度独特,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原始艺术具有重大意义。4代表人物是英国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02、书为心画1汉代文学家、美学家扬雄提出的美学思想。2他把《乐记》中强调音乐同人心的关系推广到了作品,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书法作品是作者德行、品行的体现和反映,是一个人内心境界和品德的反馈。如同“诗言志、文载道”。3理论不仅指出了文艺同人心的关系,也突出了文艺所具有的直接诉之于视听感官的形象性。03、艺术欣赏1在观看或倾听艺术作品时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想象、理解的审美精神活动,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2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创造性的活动,欣赏者可以丰富、补充、扩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3欣赏艺术对象具有多样性,欣赏结果具有差异性。04、审美距离1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的理论。2审美的发生是一种心理距离所造成的结果,认为审美是“通过间离客观物及其感染力和观赏者自我,以及分离客观和观赏者实际利害关系而得到的。”3即审美主体与对象在实用性、具体性方面的心里间隔、心理距离使主体摆脱现实的利害,着重于对形象的欣赏。4该理论发展成为西方现代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理论。05、伦理批评1兴起较早而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批评模式。2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轮林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尺度来决定批评对象的取舍。3从作品的功能和价值实现过程入手,具体探讨作品在审美领域中所起的道德伦理功用和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4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孔子、韩愈,西方的柏拉图、新古典主义倡导者等。06、期待视野1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重要概念。2指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3这种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被称为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4接受者由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示,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07、艺术共鸣1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与作品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从而消弭了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主客观距离,达到相互融合的契合,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2是艺术鉴赏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08、散点透视1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处理方法和透视法。2不受地域、视域界限、移动立足点影响,凡于立足点观察到的事物均可入画,打破了空间局限性。3不同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散点透视移动视点,所谓移步换景,虚实相生,俯仰自得。4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即为解释:高远、深远、平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典型作品如《关山行旅图》《清明上河图》。09、模仿说1在西方流行的关于艺术和现实关系的学说。2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模仿、反应和再现。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3古希腊时期产生,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都是模仿说的代表和支持者,对后世影响深远。文艺复兴的达芬奇、启蒙时期的狄德罗也是代表人物。10、蒙太奇1法语单词,原意为构成、装配。在电影上指镜头的组接和剪辑。2在影片制作中,将一部影片要表现的内容,分成许多镜头,分别拍摄后在按照原定的构思将镜头有机组装。使其通过形象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对比、呼应、暗示、联想、悬念等作用,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和场面,直至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3类型有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叫板式蒙太奇、象征蒙太奇、复现式蒙太奇等。ll、具象与抽象1是造型艺术中基本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两种审美观念。2具象要求忠实地、具体地再现客观对象的视觉特征。3抽象不同于一般概念,是一种对事物特征与本质形象的集中概括,也可以是主观化、情绪化的表现。4二者在价值上无高下之分,在形式上无明确界限也不对立。具象往往包含着抽象,抽象也离不开具象的表现手段。12、“接受美学”1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方法论。2 他们认为当下的文学史是作家的作品的历史,读者的作用遭到了忽视与遗忘,应当重写文学史。3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注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强调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4反对孤立、片面的研究文学艺术,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忠实读者的参与性,是体现人文思潮的表现。5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13、艺术典型1艺术作品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2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具有独创性、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题,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