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DB/T 39—2010
目 次
前言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重力观测网的分类和观测项目 2
5 固定重力观测网 3
6 流动重力观测网 3
7 重力比测网 5
8 重力观测台网中心 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重力点建设 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相对重力点观测墩(四边形)设计示意图 9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相对重力点观测墩(圆形)设计示意图 10
附录D (规范性附录)绝对重力点观测墩设计示意图 11
I
DB/T 39—2010
前 言
本标准是《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系列标准中的第 5 项标准。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测震网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地电观测网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地磁观测网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地下流体观测网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重力观测网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地壳形变观测网 第 1 部分:固定站形变观测网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地壳形变观测网 第 2 部分:流动形变观测网
……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辉、王晓权、刘冬至、孙少安、邢灿飞、张祖胜、刘天海、祝意青、李正媛、
陈志遥。
II
DB/T 39—2010
引 言
制定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系列标准的目的是为地震系统设计各级、各类观测台网提供技术依
据。
国务院发布的《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第 4 条指出:“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
类管理”,其中“分级管理”是指行政管理功能的界定,即对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按照管理权限分为三
级: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其基本单元是“地震台”;而“分
类管理”是指根据地震科学的不同学科对本学科的“观测网”进行技术管理,其基本单元是“观测站”。
目前在我国地震系统中台网运行的方式只有固定观测和流动观测两种基本方式。因而在本系列标准
中规定了测震、重力、形变、地磁、地电和流体各学科用于不同观测目的的固定观测网和流动观测网的
功能、结构、技术要求、数据中心和观测站等技术要素,从而形成地震观测台网的各种基本设计单元。
将这些基本设计单元进行有效的组合可以设计满足不同观测目的的各级地震台网和各类地震观测网。
III
DB/T 39—20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CAS 135-2006 家用电动自动挡洗干一体机.pdf
- CAS 132-2006 平板电视机安装服务标准.pdf
- CAS 136-2007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铝合金车轮通用技术和实验方法.pdf
- CAS 139-2006 机动车用三角电子警告牌.pdf
- CAS 145-2007 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pdf
- CAS 146-2007 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开业条件.pdf
- CAS 157-2007 家用杀菌电冰箱.pdf
- CAS 160.1-2008 保健食品用银杏叶提取物.pdf
- CAS 156-2007 标准电子签名系统应用规范 第1部分:IE应用接口.pdf
- CAS 163-2008 汽油发动机电喷系统清洗剂.pdf
- DBT 40.1-2010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地壳形变观测网 第1部分:固定站形变观测网.pdf
- DBT 40.2-2010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 地壳形变观测网 第2部分:流动形变观测网.pdf
- DBT 41-2011 地震数据 元数据.pdf
- DBT 43-2011 地震救援装备检测规程 起重气垫系统.pdf
- DBT 42-2011 地震救援装备检测规程 液压动力工具.pdf
- DBT 44-2011 地震救援装备检测规程 内燃机动力工具.pdf
- DBT 45-2012 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 地倾斜观测.pdf
- DBT 46-2012 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 洞体应变观测.pdf
- DBT 47-2012 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 跨断层位移测量.pdf
- DBT 49-2012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 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