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与管理对策.doc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与管理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与管理对策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与管理对策 曾维希 张进辅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一、引言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普遍存在,引人注目。清华大学近年来采用日本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对北京地区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抽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新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近26%的大学新生认为自己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和咨询;在近年来因各种原因休学和退学的大学新生中,由于心理疾病而导致休学和退学的学生人数占到休学退学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并有上升的趋势[1]。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大学适应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2)生活环境的不适应;(3)人际交往的不适应;(4)管理环境的不适应;(5)理想和目标的失落;(6)自我价值感的丧失[2][3][4]。专家分析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父母原来的教育方式与子女大学生活的脱节;(2)社会因素,把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包括心理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3)青年自身的发展因素,大学正是社会化最为关键的时期,许多人生和生活问题都要在这一时期出现,因而引发了相关的心理问题[5]。由于适应不良导致的神经症、躯体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深入分析大学新生可能产生的主要适应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同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进入大学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转移了生活空间,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身上必然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和同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较的许多不同。这些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差异、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上,还表现在其生长的特殊文化背景下自然地接受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行为准则,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文化冲突等一系列的心理体验上[6]。这种体验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导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差异也就决定了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初阶段表现出心理不适应的必然性。所以可以这样说,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范围的心理调适过程。认识到这一特点,我们就应当对高等教育中的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专门的研究,找出其特殊的规律,突出民族特色,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使这一特殊群体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成因 从中学升入大学,从少数民族地区到非少数民族地区,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这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表现出以下方面的心理不适应。 (一)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交际工具和思维媒体的变化,限制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际范围,这是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的首要因素。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民族都保存着本民族的语言,其中20多个民族还有本民族的文字[7]。一些边远地区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的,有些地区虽采用了双语教学,但母语仍然是当地和少数民族社会内部的主要交际工具。进入大学后主要的交际语言是汉语,从学习方面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要在内部语言上实现向母语的转化来理解教学内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表现出思维节奏慢,敏捷性差,还表现在课堂上惧怕回答问题、答题用词不当,搞不清楚题意等。在大学生活的开始阶段,语言交际的不适应无疑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压力,也会对初期的人际交往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的障碍将其交际范围限制了。 (二)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和特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生长,从小就接受着本民族文化模式、价值取向的熏陶,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社会圈子后,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在进入大学的初期阶段表现得格外强烈和突出。有研究表明,回族大学生上大学之前普遍有所顾虑的问题中“生活习惯”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生活习惯”直接影响了民族认同。事实上从大学设立清真食堂这一做法就说明了回族大学生的这种顾虑的真实存在[8]。由于宗教礼俗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习俗深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他们除在学校为他们专门开办的清真食堂和学校附近的清真饭馆就餐外,绝不随处就餐,“不能随便吃汉人的东西”。虽然如此,深处主流文化的民族学生为了实现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往往需要改变自己的部分生活习俗,如穿着打扮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