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史·历象志》溯源——兼评晚清以来传统历谱的系统性缺
《遼史·曆象志》溯源
*
——兼評晚清以來傳統曆譜的系統性缺陷
邱靖嘉
提要:《遼史·曆象志》較爲系統地保存了 907—1125 年的朔閏記錄,
其中包括一份完整的北宋曆表,在文獻學和年代學上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
值,這些記錄的史料來源便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內容。由晚清汪曰楨開始建
立、並由陳垣最終奠定的近二百年來通行曆譜,存在着兩大系統性缺陷:
一是推步依據本身存在某些漏洞,二是曆譜推算結果缺乏歷史文獻的校
驗。本文在系統梳理《遼史·曆象志》史源的基礎之上,對晚清以來的傳
統曆譜系統做了一次全面的檢討。
關鍵詞:《遼史·曆象志》 歷史年代學 曆譜系統 汪曰楨 陳垣
歷代紀傳體正史大多都有記述天文曆象的所謂“天學三志”,即《天
文志》、《律曆志》及《五行志》,① 而《遼史》則只有 《曆象志》三卷。
其中《曆象志上》記述遼朝曆法沿革,並全文轉載了祖冲之《大明曆》,
就編撰體例而言,這是傳統正史 《律曆志》所應具備的常規內容;《曆象
志中》爲《閏考》,《曆象志下》爲《朔考》,分別以表格的形式,臚列遼
太祖元年(907)至保大五年(1125)遼及五代、北宋、高麗的閏月與月朔,
這是傳統正史《律曆志》所無而爲《遼史》所獨創的內容。
《閏考》和《朔考》較爲系統地保存了自 10 世紀初至 12 世紀上半葉
共 219 年的朔閏記錄,尤其是 960 年以後的宋代部分相當完整,從而給我
們留下了一份獨一無二的北宋曆表,在文獻學和年代學上都具有很高的史
料價值。因此,這些朔閏記錄的史料來源就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
然而,迄今爲止對《遼史·曆象志》的研究主要還停留在文字校勘的層面,
② 似乎從未有人關注過它的史源 問題,這就是本文研究的初衷所在。
* 本文的研究受到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資助。
① “天學三志”的概念由江曉原教授首先提出,參見氏著《天學真原》,瀋陽,遼寧
教育出版社,1995 年,頁 31—35。
② 前人有關《遼史·曆象志》的考訂校勘成果主要有:錢大昕著,錢侗、錢東垣增
1
《遼史·曆象志》在歷史年代學上的價值在於,《閏考》和《朔考》
爲現行曆譜系統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系。我們知道,近二百年來通行的
曆譜系統是由晚清汪曰楨開始建立,並 由陳垣最終奠定的。但是,目前通
行的曆表常常與歷史文獻的記載不相吻合,説明這一曆譜系統可能存在某
些系統性缺陷。而通過《遼史·曆象志》中的《閏考》和《朔考》,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發現並修正這種缺陷。因此,本文準備在系統梳理《遼史·
曆象志》史源的基礎之上,對晚清以來的傳統曆譜系統做一次全面的檢討。
一 《曆象志》緣何照搬祖冲之《大明曆》?
《遼史·曆象志上》的史源是相當清楚的,除了介紹遼朝曆法沿革之
外,其主要內容就是轉錄祖冲之《大明曆》,元朝史官對其出處已有明確
交代:“《大明曆》本宋祖冲之法,具見沈約《宋書》。”經檢核,發現
此《大明曆》是從《宋書·律曆志》中全文抄錄過來的。那麽,《遼史·曆
象志》爲何會照搬祖冲之編製於劉宋大明六年(462)的《大明曆》呢?這
是在探討《曆象志》史源時必須解釋的一個問題。
遼朝前期大概曾長期沿用中原王朝的曆法,穆宗應曆十一年(961),
始正式頒行《乙未元曆》。《朔考》稱其本自劉宋何承天《元嘉曆》,這種
説法不足取信。其實《曆象志》已明確交代此曆的由來:大同元年(947),
遼太宗攻克開封,獲得後晋馬重績所編《乙未元曆》,即《調元曆》。據《舊
五代史·馬重績傳》,《調元曆》乃是以唐《宣明曆》及《崇玄曆》參修而
成,① 與《元嘉曆》並無淵源關係。應曆十一年,司天王白、李正等將此
《乙未元曆》進呈,遂得以頒行。至聖宗統和十二年(994),又改用賈俊
所進《大明曆》。《曆象志》在談及此《大明曆》來歷時説:“聖宗統和十
二年,可汗州刺史賈俊進新曆,則《大明曆》是也。”② 至於此《大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