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数在发展方面的贡献的补充——数字杂谈.docVIP

对中国古代数在发展方面的贡献的补充——数字杂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中国古代数在发展方面的贡献的补充——数字杂谈

对中国古代在数发展方面的贡献的补充——数字杂谈 一、教学目标:1、学生阅读材料体会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数学史的贡献; 2、从身边的数说起使学生了解世界数学数的发展史。 3、感悟数学的博大精深,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破除数字迷信。 二、教学过程: 学生阅读书本材料“中国古代在数发展方面的贡献”,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国的文化方面的博大精深,然后引申开来,扩展学生的眼界。 师介绍:“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两本书,三元钱等等。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东岸的肺尼基人发明了字母表。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种种变化,例如,古老的希腊字母和希伯来字母就不太一样。但是,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数字。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字母代表过数字,例如依次用 A B、 C D代表 1、 2、3、4,I、J、K、L代表9、10、20、30等等。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人统治着整个地中海周围跨越欧亚非三洲、直达大不列颠岛的辽阔地域。他们创立了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用I、11、III、V、X分别表示1、2、3、5、10,IV和VI分别表示4和6,其中的奥妙是:“若较小的数字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左侧,则表示两者相减;苦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右侧,则表示两者相加”,所以 IV表示 V(即“ 5”)减去 I(即“ l”), VI则是 V加上 I;同理,VII和VIII分别表示“V加II”和“V加II”,即表示7和8;IX和XI则分别表示“X(即‘10’)减I”和“X加I”,即9和11。代表数字的符号,在书写时的顺序非常重要。在罗马记数法中,还用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所以,1994用罗马数字书写,就是MCMXCIV,其中从左到右依次为: M(即“ 1000”), CM(“ 1000”减“ 100”,即“ 900”), XC(“100”减“10’,即“900),以及IV(即“4”)。要是把这些数字符号重新排列一下,变成MMCXCVI,那么它就不是表示1994,而是代表2196了。创造出这些记数方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然而,它们毕竟还不够方便。比如说,今天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就要比使用罗马数字简便很多。有趣的是,发明“阿拉伯数字”的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1、2.3……9这九个数字;他们书写时,用最右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一”,其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十”,再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百”,如此等等。例如,1994就表示一共有4个“-”、9个“十”、9个“百”、1个“千”。这在今天,就连小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了。这种写法有一个缺陷:比如说,它很难将“3500’’和“35000”区分开来。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 0’。于是,就可以很清楚地用3005来表示3个“千”、没有“百”、没有“十”和5个“一”了用这种印度数字进行数学运算,不知要比用罗马数字或用字母符号方便多少。因此,它渐渐地传遍了全世界。阿拉伯人首先将印度数字传到了西亚、北非和西班牙,这就是欧洲人称它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我国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迄今尚不足一个世纪。然而,数字在我国却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发展史。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已有代表“一、十、百、千、万”的专门数字。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钟鼎文中还用到了隔位字‘又”,例如“六百又五十又九”,即659。后来,我们中国人又创造了表示空位的符号“0”,它与“阿拉伯数字”中的0相比,可谓大同小异。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学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二十四史”“三十六计”“九大行星”“三好学生”“世界七大奇迹”“四项基本原则”“七十七国集团”……诸如此类的例子,委实不胜枚举。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例如,在灯谜中,“十(打日本一政治家),谜底:田中”,“ 9 9(打一字),谜底:白”,皆系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在对联中,古往今来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字对”亦不乏其例:上下联中均嵌入诸多数字,—一相对,浑然天成。如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上革交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过去人们用字母代表数字时,有的数字写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