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复习话题与认识.docVIP

高考数学复习话题与认识.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数学复习话题与认识

高考数学复习的话题与认识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裴光亚 1 高考复习的基本经验 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经有28年了,很多东西都形成了共识,成了共同的行为,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了。但每年我们总是重复着同一个话题,而且从不厌倦,常讲常新,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高考复习的人士共同创造的奇迹。回顾这个话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是这些我们每年都要重申的东西,构成了我们高考复习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可归为四点: 1.1时间表 通常被称为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基础能力过关(8月中旬----次年3月初)。阅读教材,是知识系统化,提升应用能力。 第二轮复习,综合能力突破(3月初---5月中旬)。强化主干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 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5月中旬---5月底)。运用模拟阶段,通过考试与评讲,把握规律,强化记忆,进入考试状态。 1.2路线图 这个路线图是什么呢?这个路线图就是强调基础,从基础出发,有基础到能力;这个路线图就是强调课本,从课本出发,在融会贯通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根据这个路线图,几乎每一位谈论高考的人都众口一词:依纲考本,创新求活;立足教材,注重双基;突出主干内容,强调通性通法;重视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而且主干内容是什么,思想方法有哪些,我们都如数家珍。 按照时间表,遵循路线图,就是我们高考复习的运行轨迹。 1.3指南针 它是帮助我们把握高考方向的,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考试大纲》,必须研究近年来的全国试题和本省自主命题的试题,必须了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从中可以对未来的试题做出种种猜想:我们虽然不能说某类题在2006年的试卷中一定会出现,但我们可以推测具有某些特征的题在2006年的试卷中可能会出现。某个具体的题出现是偶然的,但某类题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正是根据《考试大纲》、往届试题和课改理念,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高考命题的四个原则:重点内容重点考查,在知识的交汇设计师题,加强思想方法的考查,不单纯追求覆盖面。 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路线图,运用这样的指南针,它是由试题的来源决定的。试题的来源课从五个方面描述: 1.31颗本是试题的基本来源,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大多数试题的产生都是在课本题的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 1.32历届高考题成为高考题的借鉴,先例可循。在对试题进行预测时,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创新。强调稳定,也就是承认命题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不会有突变,命题不能割断历史:如应用题的发展史、选择题的进化史、多学科相互联系的交互式等。历年试题呈现一种规律性东西,它的发展和变化轨迹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各省自主命题 ,更是如此。只要我们把自己设想为一个命题者,作一点换位思考,这个道理也就非常明白了。 1.3.3课本与《课程标准》的交集成为试题的创新地带。如果我们的试题不能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接轨,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试题是没有生命力的。湖北胜2004年首次自主命题,有两道题被认为最具有创新精神:第(12)题,用三角函数模拟港口与时间的关系;第(21)题,概率应用题,为预防突发事件,选择何种方案,使总费用最少。其中第(12)题可以看作《课程标准》中“数学4”参考案例的改编,也可认为源于人教版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下)的阅读材料:潮汐与港口水深。第(21)题与《课程标准》中选修2---3参考案例4如出一辙,也与课本中“概率统计”中章头语的引例相似。不妨设想一下,这样的题目是如何产生的呢?命题者希望题目具有时代气息,他当然要借助参考资料,比如《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上的东西是否可以作为现在的高考题呢?这就得看教材,如果教材支持它,一道具有时代特色的试题也就产生了,可见,一些具有导向意义的题在课本与《课程标准》的交集处产生时非常自然的。在看北京市2005年的试卷,第(14)题关于多项式值的运算次数,第(20)题“给定单峰函数”的定义,前者是算法中的问题,后者是《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中的概念。联系一下《课程标准》,我们不是可以得到某种启示吗? 1.3.4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问题为高考题的命制提供背景这是有两个原因构成的,一是高考题要考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学习的潜能,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问题可以成为考查潜能得了好素材。二是命题者的背景,命题组成员中大学教师占绝对优势,他们在命题是不可能不受自身学术背景和学术兴趣的影响。 1.3.5当新增内容常规化后,竞赛题将成为一个来源。2002年全国文科第(22)题,用正三角形纸片剪拼多面体;2003年第(22)题,关于元素的排序问题,都可以说明这种趋势。 这五个来源启示我们,高考复习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应该在考试大纲的同领下,在课本、《课程标准》及相关资源、历年高考试题和初稿等数学的衔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hl8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建筑从业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2日上传了建筑从业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