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平凉市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思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强平凉市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思索

加强平凉市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思索   摘 要:平凉市的文化资源丰富,是甘肃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要以建设特色文化名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重点,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上加快转型跨越。但地方政府重视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轻保护,特别是法律保护。加强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 公法保护 私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72-0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甘肃定位于“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建设文化大省是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王三运同志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1。平凉市是陇上历史名城,是古长安西进北上的要冲。秦永兴二年(公元前358年)秦符坚欲进攻前凉,于高平镇设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而得名。平凉市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是黄河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厚重悠久的历史,积淀出平凉市灿烂丰富的文化资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步伐逐步加快,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有些甚至濒临灭亡。因此,保护利用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进一步弘扬平凉文化,实现平凉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型跨越,以及中共平凉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名市宏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平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平凉历史悠久,境内崆峒区峡门乡峡谷石层中,沉积着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表明在一亿七千万年前,境内沼泽连片,植物茂盛,恐龙漫步,鱼儿戏游;1981年在崆峒区大秦乡沙塬村发现的世界性标本古象化石,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命名为“平凉古菱齿象”,证明从一千三百万年到十多万年前,这里曾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古象。从境内数十处旧石器遗址和近百处新石器遗址可以看出,公元前十万年前到五千年前,境内已遍布人类活动的足迹。从出土的仰绍、马家窑、寺洼、齐家文化各种生活工具和陶器、礼器来看,早在5000年前先民们已在泾河两岸,大、小芦河流域定居生活。崆峒区安国乡东沟村出土的陶器被考古界定为“寺洼文化安国式”。《庄子》中详细记载了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经过。周秦时期,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事广为流传。秦始皇、汉武帝也追寻黄帝的足迹,亲临崆峒山。境内主要有仰韶文化遗址白水寺山、苏家台、齐家安国式文化遗址东沟;汉至元代的别家沟古墓群;宋代的天圣铜钟、石经幢,还有安国泾阳和潘源县古城遗址、成纪古城遗址、明代宝塔、赵时春墓等。先周文化和先秦文化及汉、唐、明、清及现代革命文物等各个时代的代表文物均有。目前平凉市共有文物保护点2257处。其中古遗址1176处,古墓葬256处,古建筑60处,石窟石刻78处,近现代遗址62处,其它文物点26处。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不仅物质文化遗产丰富,5000年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平凉博大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崆峒武术、春官歌、剪纸、烙画,平凉纸织画技艺,庄浪县“高抬”、 马尾编荷包, 泾川县西王母信俗,灵台皇甫谧针灸术、灯盏头戏,华亭县曲子戏,崇信陇东民歌、安口陶瓷制作技艺……目前平凉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2个。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蕴含着平凉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平凉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平凉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平凉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留存在这片热土上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道独特而璀璨的文明景观。留住这道景观,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遗存,正在成为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强音。 二、平凉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现状 平凉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平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拍摄审批程序》、《平凉市市(县)级文物拍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成立了平凉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以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业有很高的知名度,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城乡建设施工中,如发现文化遗址或古墓藏,大都能及时报告文管部门,使文物如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