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悲惨世界》-从舞台到大银幕.docVIP

音乐剧《悲惨世界》-从舞台到大银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剧《悲惨世界》-从舞台到大银幕

音乐剧《悲惨世界》:从舞台到大银幕   2012年底,奥斯卡最佳导演汤姆·霍珀执导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上映,在口碑票房俱佳的同时,也收获了“演员唱功不好”“镜头晃眼”“结局看不懂”之类的负面声音。电影虽以英文版音乐剧为基础,但演员似唱非唱,乐感平淡,给来听音乐的剧迷当头一棒;此外,面对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宏伟题材,霍珀却放弃了时下大热的3D技术,以朴素的手持长镜头作为主要拍摄手段。霍珀此举的用意是要打破对音乐剧或商业电影在审美经验上的既定认知,以新的解读视角赋予这部电影更深层意喻的投射。而这种挑战观众审美经验的勇气,正是来自于《悲惨世界》音乐剧自创作以来,二十多年盛演不衰的坚实基础。 《悲惨世界》音乐剧有1980年法文版和1985年英文版两种。英文版是法文版的继承和发展,但这仅仅是在音乐材料上;两个版本的容量、风格、主旨等许多方面相差甚远,两个主创团队根据各自对原著的解读,在风格上作出了不同的侧重。 鲍伯利勋伯格:关于普世性话题的探讨 1978年,两位法国人,三十七岁的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和三十四岁的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nberg)开始了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创作,这是两人的第二次合作。在此之前,他们的首部作品是法国第一部摇滚音乐剧《法国大革命》(La Révolution Fran?aise,1973),以当时颇具震撼力的摇滚乐对众所周知的经典题材进行了颠覆性的诠释。此次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创作与前者的情况相似,也是对经典题材的重新演释,鲍伯利和勋伯格深知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这一些小说中的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早已熟稔于心,关键是怎样来演释,即解读角度与艺术形式的创新,这才是二人创作的核心所在。 经过反复研读和思考,鲍伯利决定放大原著中本就存在的大量讨论性的内容,以一种话题的视角统领全剧,情节只作为叙述的依托,叙述的目的是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而非讲述故事本身。由此,从故事来看,全剧只是原著中一些重要片段的截取和串联——芳汀的遭遇,冉阿让收养孤女,马吕斯与珂赛特相爱,青年学生起义,沙威自杀,婚礼,冉阿让病逝——这些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情节上不强调逻辑感和推动力,因为观众早已熟知剧情的发展;相反,全剧的戏剧性更多体现在:主要人物对情节事件进行评述,比如芳汀根据自己的遭遇讨论社会不平等问题,伽弗洛什在对国王路易-菲利普和伏尔泰的调侃中讨论人民的政治立场,冉阿让临终之际为一对新人祝福时探讨何谓人类之光明。也就是说,法文版在故事情境的基础上提升出一个关于社会现状及其原因的话题,让不同的人物在唱段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由此在情节之外获得一个平行的可供思考的空间,产生一种间离的效果,为熟悉原著的观众制造出一个超脱于剧情的、更开阔、更当下的观赏视野。 根据这样一种内容框架,勋伯格进行作曲。他采用四度动机+音阶作为全剧的基础材料,以不加对白的通谱体方式保证音流在全剧内的完整贯穿,由此带来一种气质统一、集中向前的动势,用音乐语汇上的逻辑感弥补情节上的片段感,推动戏剧进一步展开。此外,大量运用大小调式的交替,通过音乐色彩上的娴熟转换,来配合故事情境或明或暗的发展,以及人物口吻或深沉或嘲讽的变化。音乐的曲风,选择语调委婉、朗朗上口的流行歌谣曲,伴奏中加入电子和摇滚元素,在听觉效果上赋予《悲惨世界》新鲜的时代感,而法国独有的那种浪漫情调在音乐中的弥漫也颇让人着迷。 经过两年艰苦的创作,1980年,一部两小时左右的法文音乐剧《悲惨世界》完成,首先灌录成概念唱片发行,在卖出二十六万张的好成绩之后,同年九月搬上舞台,在巴黎体育馆演出一百余场,超过五十万观众观看了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其实在通俗音乐剧领域采用严肃历史题材并获得成功的案例在当时非常少见,特别是这种颇为先锋的、带有某种借古喻今之意涵的作品。法文版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主创们杰出的创作功力之外,还得益于法国人骨子里对时政的热衷和热爱辩论的精神,而鲍伯利和勋伯格从小说中放大了这样一种关于社会与民生的、极具普世性的话题,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乐于融入的平台。法文版《悲惨世界》这样一种以经典文学为题材,具有严肃主旨,以流行歌谣为曲风,穿插话题性讨论的音乐剧样式作为法国音乐剧的早期代表,成为后来法国主流音乐剧的固定模式,为国内所熟知的作品如《巴黎圣母院》(1998)、《罗密欧与朱丽叶》(2000)等都是对《悲惨世界》的直接继承。 又过了三年,一位年轻的导演彼得·菲拉格将《悲惨世界》的唱片交到音乐剧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的手里,这位英国人在为作品所折服的同时,敏感地意识到英法音乐剧观众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悲惨世界》在转变成英文版时,必然要经历一番彻底的改头换面。 麦金托什:关于故事本身的打造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