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教学创新研究-武汉艺术学校.docVIP

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教学创新研究-武汉艺术学校.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教学创新研究-武汉艺术学校

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陈菁 高翔 (武汉市艺术学校,430056) 摘要: 本文通过对目前戏曲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应对现有的戏曲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有目的的探索与改革,创建一种新型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戏曲专业教学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加快速地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对戏曲人才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 戏曲教学,教学模式,创新 前言 武汉市艺术学校创立于1951年,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为第一任名誉校长。学校立足武汉,服务“1+8”城市圈,辐射全国,培养出了大批艺术人才。武汉市现有8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有7位从这里走出。 戏曲教育是我校不断发展前行的“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表演艺术专业教学体系一直是我校探求和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精心筹备,在武汉市教育局、教科院和文化局领导、专家的支持指导下,我校申请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证研究”顺利通过立项审批,确定市级专项课题,进入实际研究阶段。 课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基础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明珠,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它的高度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凸显出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意识,它的融合过程多少年来被人们探索。各种艺术之间在文化碰撞与衍化之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借鉴,相互吸取着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元素。其过程,不断融合、更替、衰亡或新生,如同优伶竞技——“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现象,而新鲜又引人入胜的艺术表达方式,则是更多观赏者不断“追捧”的对象,更是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戏曲尚未形成之前,作为它组成部分的音乐、歌唱、舞蹈、杂技、等就有了教和习的活动,成为艺术的必要措施。1951年6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国营艺术专科学校中南戏曲学校。聘请梅兰芳为名誉校长,聘请著名老生茹富兰、徐盛昌,花脸孙盛文,青衣金碧艳,小丑王福山和赵德谱等,以及本地知名人士任教,分政治、文化、专业三类课程,传授给138名京剧和楚剧学生。之后,由于历史变故,武汉市于1953年开办戏曲学校,共培养学生289名,“文化大革命”运动前夕停办。人才问题重视,招收了一批“根红苗正”的演员和伴奏乐,但由于偏离传统,基础训练不扎实、不规范,造成了舞台人才的断档问题。1979年底,武汉市决定恢复专科学校,更名为“武汉市戏剧学校”(今武汉市艺术学校),招收370名学生,包括京剧、汉剧、楚剧、豫剧、评剧、话剧、儿童剧、舞蹈、木偶、杂技、曲艺等十余个品类班级。提出“以基础训练贯彻始终,以剧目教学统帅全局,以规范扎实为检验标准,以出人出戏为最终目的”的指导思想,并实行由口传心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向导演制教学方式转换的改革,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武汉南北贯通,文艺品种繁多,相对稳定。诞生期(1907~1918)、成长期(1919~1929)、成熟期(1930~1948)、发展期(1949--),在武汉发生的辛亥革命(1911)、北伐战争(1926~1927)、抗日战争之保卫大武汉(1937~1938)、成立中南大区(1949~1954)等历史事件个戏曲发生着关系人力助演组成的湖北剧学总会他们都为共同的进步作出了努力客观上达成了思维方式上的融合。是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楚剧原称黄孝花鼓戏,于1926年在汉剧艺人傅心一的提议下改称楚剧。在民族观念中,品类名称如同个人姓氏一样受到重视,从戏到剧,本身已能说明问题了,虽是一字之差,却能反映出话剧对戏曲影响力。楚剧由三小行当为主的家庭小戏,到进城后行当齐全地演出涉及司法、军事、帝王将相的城市生活剧,楚剧发生了文化断层式的突变。这种突变,从形态上主要受汉剧与京剧的影响,但在精神骨髓上,却受话剧影响很深,如一再被当作剧种旗帜的剧目《葛麻》,即典型的话剧加唱。无独有偶,楚剧艺术家中,公认为表演细腻、极具生活气息的高月楼、高少楼两代人,也有喜爱看话剧、电影的嗜好,写实表演渗透到技艺之中。在很多情况下,关于楚剧史的叙述,往往离开艺术发展而谈社会政治,这种行为的本身,是和“文明戏”的初衷十分相像的。人们观看楚剧,经常会觉得楚剧在程式化方面发展不足,玩意儿不够。其实,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的剧种,如北方的评剧、南方的越剧等,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们说一个剧种的特征,是由其初生形态决定的。那么,楚剧“进城”后所形成的特征,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特点,与当初剧盛戏衰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楚剧成批引进话剧人员,如龚啸岚、黄相、张慧良、邓式钟、曾强等人直接参与楚剧的创作,相继建立导演制、作曲制等新型艺术架构,上演现代戏《刘介梅》、《追报表》、《三世仇》等剧。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