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炭材料用糠酮树脂的固化特性-中国有色金属学报.pdfVIP

新型炭材料用糠酮树脂的固化特性-中国有色金属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型炭材料用糠酮树脂的固化特性-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第 18 卷第 6 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8 年 6 月 Vol.18 No.6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Jun. 2008 文章编号:1004-0609(2008)06-0953-06 新型炭材料用糠酮树脂的固化特性 夏伦刚,张红波,熊 翔,左劲旅,尹 健 ( 中南大学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3) 摘 要:采用热重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新型炭材料用糠酮树脂的固化过程,分析固化剂含量及 升温速率对固化反应的影响,确定磷酸/糠酮树脂固化体系的固化工艺,计算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 得到了糠酮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并利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研究树脂在固化过程中的气态产物。 结果表明:糠酮树脂的固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升温速率和固化剂含量对固化反应都会产生重要的影 响。对于本固化体系,固化剂含量以 7%(质量分数)为最佳,该固化体系固化反应起始温度和最佳固化温度分别 为 102.32 和 159.07 ℃,反应活化能为 73.33 kJ/mol,反应级数为 0.9 ;糠酮树脂的固化反应气态产物以 H2O 为 主,另有少量的 CO、CH 和 CO 。 4 2 关键词:新型炭材料;糠酮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气态产物 中图分类号:TQ 324.1 文献标识码:A Curing reaction of furfural acetone resin used for new carbon materials XIA Lun-gang, ZHANG Hong-bo, XIONG Xiang, ZUO Jin-lü, YIN Ji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der Metallur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The curing process of furfural acetone resin used for new carbon materials was studied by thermogravimetr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echnology (TG-DSC) and thermogravimetry-mass spectrometric coupling technique (TG-MS). The effects of curing agent content and heating rate on curing reaction were analyzed; the curing mechanism of furfural acetone resin and gaseous products evolved during cur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ing agent content and heating rate bot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uring reaction. In this experiment, the optimal curing agent content is 7% (mass fracti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