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团体特质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docVIP

组织团体特质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组织团体特质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組織心理學第二次作業分享 班 級:碩專班一甲 指導教授:李新鄉教授 學 生:賴秋郁 學 號:NA11F013 摘要 現今社會小家庭型態及獨生子女人數的增加,減少孩子與兄弟姊妹團體互動經驗,所以上學後,很多孩子很難體會必須「與陌生人分享所有權」,以致往往會堅持這是「我的」,認為老師必須完全「屬於他的」,天底下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永遠屬於誰,總是來來去去,相聚就是有緣,如何在此緣聚時刻,彼此相互合作才是重點。 少子化問題困擾著政府,最近的新聞報導無不環扣在促進生育率議題上打轉。相對地,少子化除了影響學校新生入學人數、減班、超額或流浪教師等問題外,「少子化,少掉的不只是孩子,還包括未來的主人翁競爭力」,教育的任務不只是在協助個體健全發展,更要促進其群性充分發揮。所以幫助兒童認識自己、瞭解他人、處理人際關係,培養兒童的社會能力,無疑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課題。身為老師的我們,因每一個孩子的需求不同、人格互異、資質不一、家庭背景不一,皆是獨一無二的,班級中各種團體動力,導引班級中各式各樣的小團體共同凝聚對班級的向心力,助於教師的班級經營將更加獲得同學們對於班級的認同感。們相互交流,在團體中不斷的發生衝突與和解,而就在此種交互作用中進而形成團體的共識,產生共同的力量,而這種團體的力量,就是一種團體動力。Kurt Lewin所提出,用以說明團體成員在團體內的一切互動歷程與行為現象,也是團體運作和發展的過程。團體各種行為現象,包括了團體的形成、結構、關係、成員互動、運作、溝通、目標達成、領導、決策、合作和衝突、績效、權力等(單文經,民83)。擁有良好的班級氣氛的前提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溝通上。就教師而言,往往認為將問題情境對學生說明清楚,進而獲得學生瞭解,就是雙向溝通,實則不然,在畏懼教師權威、師生情感對立的情境下,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沈默者,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的溝通是「單向的」,因此,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管道」是改善師生關係的重要方法之一(張惠祝,民88)。 衝突不同於競爭,衝突不一定只是負向的,若把衝突當成團體疾病,將不利於團體的整合與發展。即使衝突在大部分人際關係中都是負向的,卻也有其正向的意義及功能。正如L.A.Coser(1978)所言:「衝突帶來擾亂不安之外,其實他是平衡團體互動的一種方法,是維繫團體不可或缺的要素。」倘若沒有互動就不可能發生衝突,而解決衝突的最佳策略就是培養團體士氣和提升團體士氣(宋鎮遠,民89)。 如何增強班級的團體動力,營造一個優質的班級氣氛,有助於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共同情感要彼此互動 要相依賴互賴 自認自己也被其他成員認為該班級成員 遵守班級的共同規範 彼此相互影響 尋求班級的酬賞和利益 追求共同的願景和目標在老師(導師)方面應有其做法:1.以身作則,為學生良好的行為典範。 2.以公平、公正的原則,面對所有同學,不可以偏好某些同學或標籤作用。 3.建立良好多元師生溝通管道,使學生有感受尊重的感覺。 4.賞罰分明,養成學生是非判斷之價值。 5.真誠用心的付出,亦師亦友。,促進自我成長與反思。在班級團體動力方面1.建立班級核心價值及目標、願景:必須由全班同學共同思,考討論以達成共識,較容易獲得認同。 2.建立班級常規:由全班同學討論後實施。 3.設計情意課程,使同學相互了解與協助:利用班會、假日及各項節日安排規畫一些活動,使同學相互關懷內化為外顯的行為。 4.規劃體驗學習課程:如團體操作、分組討論、腦力激盪、創新思考、辯論、心得分享、特殊才能表演等方法,使同學拋除本位主義思考,接納更多不同的事務,相互提醒與關懷,發現自我盲點並提醒自己,了解分享價值及養成專注的態度,說真心話等目標。 5.協助幹部領導,明確分工職掌,以培養領導能力。 6.關懷弱勢同學,使其健全發展,無論學習低成就或家境清寒、身心障礙等更應給予關懷協助。 G.C.Homans(1950)則提出團體系統四要素:分享活動、交流行為、歸屬情感、團體規範 「團體」(group)這個字很容易使人和「群眾」(crowd)這個字彙混淆,區分的說,如下表格說明團體與群眾比較表 穩定而持久的關係 規模 成員的互動 性質 規範 例子 團體 有 可大可小 有焦點的互動 正式或非正式 有 歌迷俱樂部 群眾 無 可多可少 無焦點的互動 無特定性質 無 元旦參與升旗的人們 二、團體的功能----團體對個人的意義 (一)保障安全(二)提供地位與角色的舞台(三)親和與歸屬感的需求(四)獲得肯定與尊重(五)支持與信心的來源 三、團體類型 *以團體的導向(Lead)來分:正式(formal) 團體與非正式(informal)團體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