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十年开拓进取 一甲子满育芬芳
六十年开拓进取 一甲子满育芬芳肇基创业 艰苦奋斗(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3年,二附中的前身北京市第46中学诞生了,当时仅有18名教职工和160名初一学生。因校舍还在建设中,暂借火神庙小学的几间教室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教师的办公室是一个18平方米的阴暗小屋的一部分,小屋很低,伸手就能摸到房檐。屋内用木板隔开,外间摆有4张二屉桌,两旁放着10套课桌椅供教职工开会、办公、备课,而里间则支起了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大通铺,作为四个年轻教师的宿舍。平房后有一个长条的小礼堂,被隔成两间教室,四个班学生分上、下午按二部制上课。后来,火神庙小学又挤出了半个篮球场供学生上体育课和做早操。这200多平方米的地方就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办学条件虽然简陋,但教育、教学进行得井井有条。老师们都提前写出工整的教案,史、地老师自制了多种挂图,音乐老师只能到了晚上才能去教室备课。班主任召开的班干部会,都是坐在校外的草地上召开的,对学生的家访也是利用晚上或假日进行。
1954年,学校在现高中部校址建成了新的校舍,“苏氏飞机楼”建筑令师生欢欣鼓舞。学生不但有了教室,还有了宽敞的礼堂、专门的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小教室、图书馆,等等。1956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生,从此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学校的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生物小组、美术小组等课外小组开展得热火朝天,所需材料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得来的。暑假学校会为不回家的同学组织夏令营等活动,每次的文艺演出,从演出场地安排到道具的制作,都是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为了一场电影的视觉效果,学生们会把旧报纸贴成几层,用墨汁涂黑当窗帘,营造一个全黑的环境。学校还举办“爱护公共财物”展览会,其中展示的修好的学校广播室的十多个仪表都出自学生之手。
建校初期的二附中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积极乐观。
教育改革 有声有色(上世纪六十年代)
196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二附中的地理位置,对于当时有四面围城的北京古都来说应该是地处郊区了。从现今的积水潭立交桥往北,经过城墙豁口和护城河上的木桥,是一个叫“小村”的汽车站,小村已无村,两边尽是湖塘。再向北,索家坟、小西天、铁狮子坟、北太平庄等地名都影射着这一带多是故人的坟园,看似乎风水不好,但其实那会儿二附中的周围已经西有北师大、北有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南有北京电影制片厂,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1960年,学校的教育改革全面启动。学校开始进行了文、理分科实验,并开创性地举办了文科实验班和理科实验班。学校也开始试验北师大编写的九年制和十一年制的部分教材,启动大会上,由北大教务处长做动员报告,北京电视台现场拍摄了大会实况。这个时期的二附中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地理课学习测量距离时,老师教学生在校园实地测量,每个人的双脚就是测量工具;物理课学习冲床时,老师会带学生去附近工厂参观,课堂上学生还亲自做“小孔成像仪”等仪器;校办化工厂就是学生化学课的大实验室,学生们生产的苛性钠还在市面上出售过;英语课不注重语法,而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政治课讲农村变化时,学校组织学生乘火车到数百里外的河北徐水亲身感受;劳动课的课堂就在工艺美术工厂,景泰蓝成了实习基地,制胎、掐丝、上釉、烧制、磨光、镀金等所有工序学生都亲身实践。为了做社会调查,学生们打起行李去南口、上庄、营尔等地;语文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秋游香山,写游记,并将优秀的段落用毛笔抄在报纸上,作为考试的一部分……这样的课程改革举措对当今也是极具启发意义的。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重视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学校为高中生成立了文科和理科阅览室,使得一些大学的学科内容可以有机会提前在中学学习,这可以说是二附中最早的“大学先修课程”了。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在人民大会堂、学生宿舍楼和电影洗印厂的土建工程中都有二附中学生的身影,他们还去四季青运输冬贮大白菜,去塔院大队麦收,并在校园里种植蔬菜。学生在北海公园召开主题班会,文科实验班的第一课是从“北安河”到“收租院”,从“清河毛纺厂”到“房山县李各庄”的社会实践……
学校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教改实验、文体活动、拓展阅读、社会实践……这些充满活力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了学生面对各种挑战的乐观态度和适应能力。
振奋精神 上下求索(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后期,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并举”的口号,把学校的教育改革引导到教育方针所强调的“全面发展”的方向。
八十年代初,开展“五四”学制改革实验,旨在使学生达到“减轻负担,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培养能力,具有特长”。部分语文课中浅显易懂的内容由学生自学,给学生增加了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