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家国愿 一世新闻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秋家国愿 一世新闻情

千秋家国愿 一世新闻情如果有一种人,他的人生是为了某种事业而设定,范敬宜先生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个。2002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应聘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并非名誉的院长、讲授并非选修的基础课程,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圈里的新闻”。其实正如一篇报道中所说,做出这样的选择对先生来说并不意外,他只是换种方式来继续他与新闻的不解之缘。如果从进入圣约翰大学的1949年算起,他和新闻结缘已经54个年头了。50多年来,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他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也从未改变过对新闻事业的执著。 如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来概括先生的事业,也许可以用”像一名优秀的记者那样”来概括他的生活。从少年时代到今天,他的生活已经渐渐与新闻事业水乳交融、须臾不可分了。即使在今年”非典”期间,先生还是天天上街,习惯性地留心新闻线索,尤其是注意听街坊路人的闲谈,那些日子他在《人民日报》刊发的两篇”人民论坛”《最易往往是最难》和《”旧闻”重读有新闻》(后者获全国抗击非典好新闻奖),就是听人闲聊得来的灵感。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远的像《从豆腐想到〈豆腐〉》,近的还有《不爱长城非好汉》等,无不是先生在生活中发现新闻,在新闻中诠释生活的例证。 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学养相结合,使他的新闻作品雍容而不失浅白、通俗而耐人寻味,文质彬彬、雅俗共赏,在改革开放初期新闻界文风仍被”文革”阴影笼罩之时脱颖而出,不但自成一体,而且导一代风气之先。其代表作《莫把开头当过头》、《刹车辨》、《四十个继续》等多年来反复被新闻学著作及教材作为范文引录,他策划的系列报道如”关广梅现象讨论”、”五个变迁”等也早已定格为新闻史上的经典。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曾向笔者这样总结先生做新闻工作的四个特点:一是接近群众,这得益于他多年的基层生活;二是多才多艺,使他的思路比较活;三是做记者而不是做官,不管当普通记者还是总编辑,心里想的都是如何做好新闻工作;四是勤奋,不仅勤于写作,而且勤于实践办报思路。此诚知人之语。 先生做记者被誉为全面手,各种文体都有佳作;做总编辑人称”点子总编”,不仅策划了众多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报道,更带出了一批业务全面的新闻骨干。去年入主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之时,又提出”面向主流、培育高手”的办学思路,再次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眼界和追求。从立志当记者到培育新闻人,先生的经历固然是丰富多彩,然而其间始终贯穿着一根红线,那就是对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 男儿立志莫言早 先生曾笑谈自己十几岁就开始办手抄报,内容是邻里之间的琐事,发行渠道则是偷偷塞进人家门缝,某次还因为写了一篇《王大胖背儿女偷吃馄饨》惹得事主上门,兴师问罪。不过要说他对新闻的兴趣,最初竟是在病床上培养起来的。 先生自幼多病,因为父亲早逝,家人对他倍加呵护。8岁到15岁,本是小孩子最好动的年纪,他却不得不休学养病,还常被母亲锁在家里,连大门都不能出。独处无聊,他最大的消遣就是看报纸,无论《申报》、《大公报》还是《新民晚报》,也不管看懂看不懂,一概照读不误。日久天长,自己摩拳擦掌、小试牛刀也是情理中事了。 除了办报,枯燥的现实生活还可以在丰富的精神世界里得到补偿。先生素以多才多艺著称,这和他的家学背景不无关系。父亲一族被先生称为”传统的西化”:思想道德上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却是西方的。由于祖父思想比较开明,主张子女在新时代更多地接受新式教育,他的两个姑母都是最早的一批留美女学生,父亲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而母亲一族则更重国学,其母是有名的才女,外祖父蔡晋镛是著名的苏州草桥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叶圣陶、顾颉刚等都是该校的首期学生。中西文化交融的家庭背景,既赋予了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也使他拥有开阔的视野和通达的人生观。 陆贾在《新语》中谈及人才时曾说:”质美者以通为贵。”先生少年时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质美”而”通”的可期之才。15岁时他结束了长达7年的休学生活,考入名师荟萃、英才迭出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无锡国专教授的王佩诤先生在其所编师友录里,于”范敬宜”一条下写道:”著有小给园诗文存,善山水。”国画大师王?先生看了他16岁时的画作,曾说:”此生将来必夺我画人一席之地。”不久前出版的《范敬宜诗书画集》收录了他自13岁以来约百件诗词、散曲、书法和国画作品,其功底可见一斑。 但先生最终没有着意去做画家、书法家或是诗人,而是选择了新闻事业,并把一生都投入其中。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当初的选择,甚至说”如果有来世,还愿做记者”,而诗、书、画,都是新闻以外的”余事”罢了。至于这些”余事”对于他的新闻事业也起到独特的作用,那是后话了。 1949年,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无锡国专毕业,考入著名的圣约翰大学。校方看了他的成绩单后说:”你不用从一年级上起了,直接上三年级吧。”中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