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上海报纸中的“上海开埠”.doc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制造上海报纸中的“上海开埠”   【摘要】本文以上海开埠160周年(2003年)的报纸文本为分析对象,以安德森有关报纸与想象共同体的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这个历史热点时刻的报纸作为,探讨媒介对于城市共同体的建构。本文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背景下,上海报纸承接并转换既有的民族国家认同,重构了地方主义认同的另一层面――城市共同体认同。并由此进一步阐释,安德森时代的想象共同体已不能完全承载当下中国上海人的“乡愁”,民族主义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关键词】 报纸;城市共同体;“上海开埠”   【中图分类号】G216.2【文献标识码】A      一、报纸、想象和城市共同体      乡愁是最高贵的痛苦。人类寻找故乡的艰辛与甜蜜之旅程,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从未停歇。千百年来,愁思仍在,而“故乡”已变幻了多幅面孔。从小小的部落演化成了社区、城市、民族国家,以至于地球――当今“世界主义者”宣称的人类共同的故乡。从根本上讲,超越面对面接触的共同体都是“文化人造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3:6)。比如,在当下酿成世界风潮蔚为大观的民族主义,其实不过是在18世纪末刚刚被创造出来的。但这并非意味着民族主义这样的共同体认同对于人类就没有意义,相反,它有着“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特殊的文化人造物引发了人们深沉的依恋之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3:4),并直接激发人们的行动。   文化认同因此从来就不是某个时代的问题,它深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归属需要,是“‘人类的境况’本然的一部分”(吴?人,2003:19),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普遍性。与此同时,文化认同在特定时空中又被嵌入到具体之历史情境中,获得了与别不同的特殊性。历史地看,文化认同真正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遭遇不间断的急迫追问,其实是在现代社会才普遍发生的情形。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时,传统的社会结构再也无法向芸芸众生提供或是与生俱来、或是一旦确定不再轻易更改的认同资源时,“我是谁”、“我们是谁”就成为纠缠每一个现代人的大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是在确认个人与社会的一种关系,因此也就是不断重构社会想象的一种行动。从根本上说,认同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具有吊诡意味的是,在全球化渐成世纪风潮的背景中,文化认同问题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被赋予了更加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地方主义的全世界大规模回潮便是其中的一个反应。“文化认同是全球化的一种反动”(卢汉超,2003:661),全球化不仅未能取消“我们是谁”的问题,倒是更进一步地把它推向风口浪尖,人们发现,在全球化的图景中,群体的文化认同从未显得那么必要,全球化使得文化认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研究者认为,对于那些企图抵抗全球化权力的人们来说,寻求诸如宗教、民族和地域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是一个最重要的途径。这些文化共同体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提供了意义自主性的来源,以抗拒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趋势的全球化。其二,具有庇护、团结的功能,为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外部世界生存提供保护。其三,它们是通过文化建构起来的,使用独特的符号建构了独特的价值,如,民族主义的图腾,地方性的地理特征等(曼纽尔•卡斯特,2006:70)。这些类型不一的文化共同体,其实都是在应对同一个问题,即,在全球化浪潮高涨的情形之下,人类遭遇的新一轮认同危机。“我们是谁”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尖锐地撞击着每个人的心。   长久以来,中国人的地方主义文化认同,主要是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呈现的。国家意识在“五四”以来的中国获得了无可置疑的天然合法性,“爱国”是一个不容任何挑战的“最正确”的意识形态。这既是以民族国家为现实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反映,也是由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特殊性决定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在现代中国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政权及其意识形态而不倒,反而愈发突显了。与民族国家相比,地方主义的另一个层面――城市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则长期被遮蔽了。号称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上海,作为城市共同体的存在,在中国的版图中,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另类,在历史上的遭遇极为曲折。尽管上海在元代开始设县,但上海移民对上海的认同是在20世纪的初年才形成的,促使其认同的原因是上海形象的稳定、移民居留的时间较长、对上海城市的依恋以及公共传媒的整合作用。与广东人、山东人、湖南人相比,上海人对自身的认同,远较他处为晚(熊月之,1997:55)。但上海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 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一度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史实,更强化了上海作为城市共同体所凝聚的文化认同。但在1949年之后,这个文化认同遭遇了断裂。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变,导致“殖民历史”成为这个城市的难言之隐。尽管在1949年之后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