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履职 坚决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行为.doc

主动履职 坚决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行为.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动履职 坚决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行为

主动履职 坚决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行为 XX局 谢增华 黄 青 近年来,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比较突出,非药品冒充药品已成为媒体反映和群众投诉的热点问题。结合近期开展的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的有关要求,现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严重影响着老百姓的健康和安全,影响了食品药品监管形象 根据全国、全省对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工作的有关安排,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部署的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结合起来,成立了专题调研整治小组,分别深入资中、隆昌、威远、市中区等县对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选取了广告药品多,销售量大,人群集中等各种类型的药店、卫生站、诊所等30余家进行了检查,与店主及县局的同志进行了交谈、了解和询问。 通过专题调研,结合近年来全市各县区对该类案件的办理情况,我们了解到:非药品至少占了药店总销售量的20%以上比例;其利润非药品可以达到20-40%而药品最多可以扯10%;老百姓一般把非药品当成药品在买,有的也知道是非药品但是有效果有些的效果还非常好,也就买了。就个别店而言,其非药品不论在销量还是利润,都占了其主要地位。比如,隆昌某药房调查时了解到,其非药品品种达到100多个,销售量在该店总销售量的40%以上,其销售的豫卫食字第0050号的复方阿胶浆,进价每合15元,销价26元,而国药准字的药品东阿阿胶浆,进价26元,销价26元。 我们发现,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了对药店的管理,一般的药店都设立了非药品专柜,陈列和管理基本符合要求,而诊所则在摆放和管理上比较混乱,更容易让消费者把非药品当成药品购买。我们还同时发现,药品批发企业对非药品则少有经营或几乎没有经营,零售药店或者诊所的非药品大都不是来自于药品购销主渠道,一般都是从流动人员手中通过送货上门的形式购买到非药品,票据很不齐全。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危害性的明显的,此类产品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质量监管,其危害性是潜在的,尤其是部分品种添加了多种药物成分,没有经过毒性试验和临床试验,出厂又没有经过检验,其到底有多大的毒性,谁也说不清。上市后,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扰乱了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更是增加了百姓的用药风险,从而威胁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分不清楚什么是药品,什么是非药品,对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中的问题,一律归结为药品出了问题或者药品管理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形象。 二、对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的整治工作必须综合治理 调查发现,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往往以“食字号”、“卫字号”、“消字号”、“妆字号”、“健字号”及无字号等产品形式出现,往往仿造药品的名称或包装,并配以明示或暗示治疗疾病的内容进行促销宣传,变相地将其打造成“药品”进行销售。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形式主要有:一是使用药食两用物品作为产品名称。如鱼腥草含片、甘草含片等。二是使用功能性语言作为产品名称。如解酒灵口服液等。三是产品名称仿用中成药传统名称。如阿胶补血颗粒等。四是商标、产品名称的字意以及包装等有误导倾向。如好医生高钙片等。五是在名称、包装上模仿药品。如妇洁舒消毒液等。六是消毒产品宣传产品功效。比如标示可用于足癣、手癣、股癣等语言等。其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其最终均为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往往把该类产品当做药品购买。 分析非药品能够占有比较大市场的原因主要为:一是避重就轻,另觅他途。药品审批程序多、要求严,需要经过研制、标准、药理及毒性、临床试验、新药证书、批准文号、GMP认证等等相当复杂的环节才可以开始生产,一些原本准备申请药品的于是改为走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消毒用品及食品类路线。二是欺骗患者,逃避监管。由于食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消毒产品和药品的监管分属不同的部门,某些方面法律法规上衔接还不够严密和完善,于是一些人开始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而有的所谓的“批准文号”,如“卫消证字”根本不是合法批准的产品批准文号,只是欺骗患者和逃避政府监管的手段而已。三是成本低廉,利润丰厚。此类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检验费用,生产成本低,利润相对丰厚得多,这就使得了部分人投机取巧、打擦边球、按潜规则办事。利益驱动是该类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以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应当定性为假药。国家局去年12月17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行为的通知》也明确规定:“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与药品包装相似、与药品同名或者名称相仿、宣传功能主治的非药品类产品。”但是,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截至目前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也没有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使我们监管工作的难度非常大。比如名称相近问题。药品通用名称是国家药品标准的法定名称,药品的通用名称具有特定的含义,其本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