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孔子与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先祖为宋国大夫,由于贵族内部的纷争,逃到鲁国,到他的父亲孔纥时,家族已没落为下级武官。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故他自称“吾少也贱”。但他自幼勤学好问,经常做习礼的游戏。 长大后曾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等小官。大约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 《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作用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说明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从教育与个体发展的 关系看,孔子对角于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即先天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 必要性。 3、论教育目的 孔子虽然也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官吏,但是已与西周以前对必然作官的贵族子弟进行为官的预备训练不同,孔门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士人,只有学有所长才可能被选拔为官。《论语·子张》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出自子夏之口,但也是反映孔子的主张,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一方面,“士”必须做到立志为道,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说明,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 “君子”原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孔子多次将君子与小人对照而言,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君子总是追求道义,而小人总是追求功利。二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君子总是要求自己,而小人总是要求别人。强调了君子在修养内容上,将道德标准置于首位,在修养方法上,则首先是严于律己 4、论教育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项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 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而事实上,由于《乐》的失传,后世的儒家教育便只剩下了“五经”。“六经”在汉代以后也常被称为“六艺”,孔子传授“六经”,是想借此来传递儒家的修己治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