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幼儿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第三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三、语法的掌握 在婴幼儿期,个体通过内隐学习轻松地掌握本民族的语法。按乔姆斯基语言生成理论,则是遗传的结果。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二)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三)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儿童最初的简单句话语中,是没有修饰语的,以后便出现了简单修饰语和复杂修饰语。我国的研究表明 (朱曼殊等,1979),2岁儿童句子中有修饰语的仅占20%左右,3.5岁儿童已达50%以上,到6岁时上升到91.3%。 第三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3岁前儿童与成人的言语交际,往往仅限于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有时也向成人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所以主要是对话言语。 在游戏过程中,2岁至3岁半的幼儿之间的对话言语基本上“双方独白”,有对话的形式,但是幼儿之间的对方内容没有关联,类似于俗语:“鸡同鸭讲”。不关心对方说什么。 第三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二)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岁以前的幼儿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言语过程夹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听话人要边听边猜才明白。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 一、游戏的理论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发展 (一)传统的游戏理论 1. 种族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S.Hall, 1900)提出了“复演说”,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游戏形式,是在重演着人类史前时代祖先们的生活至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着人类祖先的本能特征。 2. 精力过剩说 席勒(J.C.F.Schiller)和斯宾塞(H.Spencer)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以使身心达到平衡。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发展 3. 生活准备说 格罗斯(K.Gross)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本能的准备,即“预演说”。 4. 成熟说 博伊千介克(Buytenclijk)则正好与格罗斯相反,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认为游戏则是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适应环境三种欲望所引发的。 5. 娱乐-放松说 拉扎鲁斯-帕特端克(Lazarus-Patric)的“娱乐一放松说”认为儿童游戏不是发泄过剩精力,而是源于机体的放松需要,是为了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6. 机能快乐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夫妇(K.Bühle和C. Bühler, 1930)强调是儿童通过游戏获得机体的满足。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发展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S.Freud, 1908)认为个体在进行游戏时,体验着潜意识的作用,每一个人的游戏都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能使儿童暂时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环境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发展 埃里克森则从新精种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这一理论已被应用于投射技术和沙箱心理治疗。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发展 2. 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对世界的探索,是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所谓淘气行为,基本上是儿童的游戏行为,也就是认识行为。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发展 3.学习理论 桑戴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儿童的游戏过程中,他们模仿成人的社会活动。儿童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的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发展 4.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Vygostsky, 1937)认为游戏是一种高度的动机行为,当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其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或问题时,就产生了游戏。为了解决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儿童会借助于想象的、虚构的行为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发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