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兴田-半生心血建陵园 只愿烈士魂归来
欧兴田:半生心血建陵园 只愿烈士魂归来 他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功勋卓著。他和战友立下誓言,相约活下来的,要为死者立碑。战争过后,9个宣誓的兄弟,只剩他一人还活着。为了60年前的一句诺言,他拖着伤病之躯,东奔西走,寻找遗骨,兴建陵园,安葬英魂。他四处筹资100万元,兴建20亩陵园,安放2400多位抗战英魂。他默默守护陵墓30载,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他,就是“守墓老兵”欧兴田。
他要给战友找到安身之地,让他们魂归故里
欧兴田1925年出生于安徽省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1939年参加革命。那时,山河沦陷,全国上下群情激昂,一致抗日,欧兴田的家乡成了抗日主战场。目睹日寇烧杀抢掠,欧兴田义愤填膺,14岁那年,还在学校读书的他和另外8名同学一起,成立了突击敢死队。抱着誓死抗日、为国捐躯的决心,他们约定,如果在战斗中伤残了,大家相互照顾;如果在战场上牺牲了,由活着的人收尸,安葬并守墓。由于战斗残酷,有人担心牺牲后不好寻找尸体。欧兴田想了想说:“要不这样,我们每个人在手臂上刺上自己的名字,便于辨识和寻找。”他的话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欧兴田第一个动手,在胳膊上用钢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针一下一下沿着墨迹剌入肉里,墨迹便在皮肤上保留下来了。大家用这种办法,很快完成了刺字的事宜。
清凉村是一个普通山村,当时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但它却是抗战时期的一条主要通道,是张爱萍将军率领的新四军四师穿越敌占区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寇在此布下了重兵把守。欧兴田等9人组成的敢死队,加入了张爱萍将军的队伍。敢死队在灵璧县张大路的战斗中与日军遭遇,战斗相当残酷,欧兴田和敢死队队员奋勇杀敌,顽强抗击日军。不料,一梭子弹飞来,他的一条腿被打断,趴在地上动弹不得。敢死队的另一个战友潘志邦连滚带爬地把他救出危险区,到了山的背后,把他包扎好,又投入了战斗。后来,潘志邦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遗体被就地掩埋。另一个战友孟庆平也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看着同伴离去,欧兴田悲痛不已。
1941年,日寇发起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向我抗日根据地发起攻击,欧兴田所在部队以60多个兵力,与700多日军展开激战。在沱河岸边的山间幽谷,两军相遇,一时间炮声隆隆,枪声大作。欧兴田他们连续冲锋,击毙100多名日军。天色渐晚,因为寡不敌众,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连长命令欧兴田率队突围,连长和副连长断后,掩护全体战士撤退。他们一边还击一边后退,但仍然顶不住敌人的猛烈进攻和狂轰滥炸,战士们的鲜血把沱河的水染成了殷红色。负责掩护的副连长丁在森,冲上去与敌人拼刺刀,被敌人用机枪扫射壮烈牺牲。丁在森正是敢死队的9人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当年组成敢死队的9人中,有7人战死疆场。在这片土地上,共有2400多名新四军战士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们,欧兴田所在部队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由于淮海战役打响,陵园在战火中被毁。后来,欧兴田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从部队文书到连长,从参谋到参谋长,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战争结束后,他在中央军委第一炮校任行政科长等职,获得上校军衔,以师级干部待遇退休。
欧兴田常说,他每次低头看到胳膊上的刺字,内心就会隐隐作痛,就会想起当年的誓言。敢死队有7人战死沙场,尸骨无存,另有一个人失去了联系,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要给牺牲的战友找到安身之地,让他们魂归故里,长眠安息。多年来,欧兴田东奔西走,想重建烈士陵园,直到1980年代他正式退休,才开始重新筹建。
他着手修建陵园,把战友重新聚集一处
1986年,欧兴田开始寻找敢死队战友的遗骨。他首先寻找丁在森的遗骨。在沱河岸边,他凭着记忆找到丁在森牺牲的地方,可是没能找到丁在森的尸骨,他只好在河岸挖了一块土装在棺木里。有个叫郑进太的战友,儿子精心保留了一本记录父亲生平的小册子,这成了郑进太的唯一遗物。在寻找中,因为很难找到战友的尸骨,他经过认真思考,决定能找到什么就找什么,没有尸骨的,找遗物,没有遗物的,记下生平和事迹。他跋山涉水,不辞辛苦,骑着自行车到处跑,碰上雨天他就步行,寻访英烈后人,找齐英烈遗骨。
在寻找烈士遗骨期间,经常有人寻问他:“我父亲是怎样死的?死后埋在了哪里?有没有政府发给烈士证?你们一起参军,共同作战,我们后人只能来问你。”不断有人找他写证明信,证明自己的先人是为国捐躯的烈士。为了让那些没有在册的烈士恢复身份,他就到各有关部门帮助办理烈士证明。有的后人得知父辈战死在沱河边,就在河边挖泥巴,装在棺材里入土。看到这些,欧兴田重建陵园的想法更坚定了。
1989年,欧兴田正式着手修建陵园。他把这个愿望和当地政府一说,政府表示大力支持,又给他批了一块地建陵园。可是,有山有水的这块地却没通电,他就买了一盏马灯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